时间: 2025-04-26 07:0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0:31:58
“赴汤投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去汤里”和“投在火中”。它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为了某种目的或信念,勇敢地投入到危险或困难的境地中。基本含义是形容不怕危险,勇往直前,愿意为他人或某种事业付出生命和一切代价的精神。
“赴汤投火”源于古代文学,最早见于《后汉书·马援传》。其中提到:“赴汤蹈火,义无反顾。”这句话强调了一个人为了信仰或理想,不惜冒险的决心。这个成语往往与忠义、英勇等概念相联系,反映了古人对无畏精神的崇尚。
“赴汤投火”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忠诚、勇敢和牺牲精神被高度赞扬。“赴汤投火”体现了传统美德,尤其是在忠于国家、朋友和家庭的情境中。现代社会仍然使用这一成语来激励人们面对挑战,尤其在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方面。
“赴汤投火”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崇敬与感动。它让人联想到那些无畏无惧、不怕牺牲的人物形象,在表达时常常容易引起共鸣,激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在校园活动中,我曾遇到一位同学,他为了帮助一位生病的朋友,毅然放弃了自己的比赛机会,赴汤投火地支持朋友。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愿意为他人付出。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心向苍穹赴汤火,愿为人间解忧愁。
千山万水不畏惧,侠骨柔情共此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它同样表达了不怕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不同文化中都有对勇敢精神的赞美,虽然表述方式不同,但核心思想相似。
通过对“赴汤投火”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勇气与牺牲的意义。这一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面对挑战时,能够以更积极的态度去应对。
小人受侯爷大恩,别说行刺,就是赴汤投火也是情愿的。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44回:“小的蒙爷高抬举,~亦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