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7:5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59:00
“汪洋闳肆”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为“汪洋”指的是广阔的水面,“闳肆”意为宽广而自由。这一成语形容气势磅礴、宏大而奔放的样子,通常用来形容文章、言论或思想的广泛与深刻。
“汪洋闳肆”出自《庄子·外物》:“故君子之言,若汪洋而闳肆。”在古代,庄子以其独特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后世,对人生、自然与社会的看法具有深远的意义。该成语体现了庄子提倡的自由、广阔的精神。
该成语常见于文学作品、演讲、书信等场合。在文学中,它往往用来形容作品的气势与深度;在演讲中,可以形容演讲者的思想宏大;在日常对话中,用于形容某人言辞的广泛与自由。
在**传统文化中,特别是道家思想中,强调自然的广阔与人的自由。成语“汪洋闳肆”反映了这种思想,强调个体的思想与表达应当无拘无束,符合现代社会对自由与创造力的追求。
“汪洋闳肆”给人一种开阔、自由的感觉,联想到大海的浩瀚与天空的广阔。这种意象常常让我在表达时追求更深刻的思考与更广泛的视角。
我曾在一次演讲中引用“汪洋闳肆”,来形容我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看法,认为应该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未知的挑战。这种表达让我的观点更加生动,得到了听众的共鸣。
在一首诗中:
江水流长汪洋阔,
云天高远闳肆歌。
思绪如潮涌不息,
天地间我任逍遥。
这首诗试图用“汪洋闳肆”的意境来表达对自由与自然的向往。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oundless”或“vast”,这些词汇同样传达了广阔与无边的感觉。不同文化中对宏大思想的追求常常具有共通性,但在具体表达方式上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汪洋闳肆”的学,我认识到语言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力量。这个成语不仅在描述事物的广阔时有其独特的魅力,也在思维表达中激励我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表达。它提醒我在学和生活中,保持开放的心态与广阔的视野。
钦止少从王氏学,又尝见眉山苏公,故其文汪洋闳肆,粹然一本于经,而笔力豪放。
《苏轼文集·与李方叔书》:“某启。久不奉书,愧仰兼极。比日履兹春和,尊体何如?某凡百如昨,但以久别,情怀牢落,无由数寄音问。近闻方叔汪洋闳肆,有不可及之才,甚慰甚慰。”
《苏轼文集·与侄孙元老书》:“侄孙近来学业何如?想见汪洋闳肆,有不可穷之致。”
《苏轼文集·答谢民师书》:“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若正言之,则人人知之矣。此正所谓雕虫篆刻者,其《太玄》、《法言》,皆是类也。而独悔于赋,何哉?终身雕篆,而独变其音节,便谓之经,可乎?屈原作《离骚经》,盖《风》、《雅》之再变者,虽与日月争光可也,可以其似赋而谓之雕虫乎?使贾谊见孔子,升堂有余矣;而乃以赋鄙之,至与司马相如同科。雄之陋如此比者甚众,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也,因论文偶及之耳。”
《宋史·文苑传·苏轼》:“其文汪洋闳肆,明白畅达。”
《文心雕龙·体性》:“汪洋闳肆,莫测其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