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3:35: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54:56
“临危自计”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在危急时刻,自己进行计算或评估”。它主要强调在面对危险或困境时,能够冷静地分析情况,从而采取合适的措施。这种能力一般与智慧、勇气和果断性有关。
“临危自计”出自古代文献,历史上常常用以描述那些在紧急和危险情况下,能够保持冷静并进行理智分析的人。虽然具体的来源典故较少,但与许多古代智者在危难时刻的决策智慧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代对于智慧和勇气的赞美。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智慧和勇气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品质。“临危自计”强调了在危机中保持冷静的重要性,这种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在快速变化和不确定性增加的时代,个人和团体都需要具备这种能力。
“临危自计”给我带来一种坚定和勇气的感觉。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能够坚持理智、做出明智选择的人。这种能力不仅在工作中重要,在个人生活中也能帮助我们应对各种挑战。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在考试前夕感到非常紧张,然而我试着临危自计,合理安排复*时间,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冷静分析和理智应对的重要性。
在一次团队合作中,我写了一首小诗: “危难之际心如磐石, 临危自计智勇双全。 风雨无阻携手前行, 共创辉煌不负韶华。”
在英语中,可以用“stay calm under pressure”来表达类似的含义,强调在压力或危机中保持冷静的能力。然而,不同文化中对这种品质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不同社会对个体在危机中反应的价值观。
通过对“临危自计”的学,我认识到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和理智的重要性。这不仅是语言学中的一个成语,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提醒我在各类困境中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我的表达中,我将更频繁地使用这一成语,以传达在危机中应对自如的智慧。
人臣食君之禄,死君之难,临危自计,非忠也。
《宋史·岳飞传》:“飞曰:‘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金人闻飞名,莫不畏服,所至克捷。”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辽欲白太祖,恐太祖杀羽,不白,非事君之道,乃叹曰:‘公,君父也;羽,兄弟也。’遂白之。太祖曰:‘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谨遣子勇随安息献物入塞,及臣生在,令勇目见中土。’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临难毋苟免,临危毋苟生。”
唐朝时期,淮宁节度使李希烈叛乱,自称建兴王,卢龙节度使朱滔也叛乱,自称冀王,而他的哥哥朱泚进攻长安自立为皇帝,改国号秦。唐德宗逃到奉天,只有大将军吴溆不临危自计,前去长安游说朱泚归降朝廷而被杀
大丈夫是不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