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22: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10:16
成语“短褐不完”的字面意思是“穿的衣服很短,未能完整”。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事情未能完全做好或达成,通常形容做事不彻底或不圆满。
“短褐不完”最早出自《庄子·外物》,原文为“短褐不完,长裾不逢”,意思是说衣服短了不能完全穿上,形象地比喻事情的缺陷和不完整。庄子以此表达对人生态度的思考,认为事物总有其局限和不足,这种哲学思想在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比如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个项目未能如期完成;在文学作品中,可以作为对人物内心矛盾或不满的描写;在演讲中,可以用作比喻,引导听众思考事物的局限性。
在**文化中,强调事物的完整性和圆满性是非常重要的。在传统的价值观中,完成事情的每一个环节都被认为是对责任的体现。因此,“短褐不完”不仅反映了对事物局限性的认识,也提醒人们在追求目标时要注意细节。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特别是在强调高效和精细化管理的背景下。
“短褐不完”让我联想到生活中的许多遗憾与不完美。它传递了一种对缺陷的认知,既有无奈也有反思。面对事情的不完美,我们常常感到失落,但这也促使我们在未来更加努力,争取做到更好。
在工作中,我曾经参与一个项目的策划,由于时间限制,很多细节没有处理好,最终导致效果不如预期。当时我就感受到“短褐不完”的道理,提醒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要更加注重细节,避免类似的遗憾。
在一首小诗中,我可以如此表达:
明月照短褐,星辰映不完。
人生如梦幻,何必问圆缺。
通过这样的创作,可以将“短褐不完”融入到更深层的哲学思考中,表达对人生不完美的接受与理解。
在英语中,“not up to par”或“fall short”可以用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通常不带有“局限性”的哲学思考。这表明,不同文化在对待事物不完美的态度上可能存在差异。
“短褐不完”这一成语使我更加意识到事物的局限性和不完美性,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关注细节和完整性,帮助我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
糟糠不饱者不务梁肉,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
《晋书·王导传》:“导家贫,短褐不完。”
《后汉书·袁绍传》:“绍家贫,短褐不完。”
《汉书·王莽传下》:“莽时,民有短褐不完者,皆赐以衣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家贫,短褐不完。”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短褐不完,不可以御寒。”
富者木土被文锦,犬马余肉粟,而贫者~,含菽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