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3:02:3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09:46:23
成语“一丝不苟”由四个字组成,其中“一丝”指的是极微小的东西,“不苟”意为不马虎、不敷衍。整体意思是形容做事非常认真,注重细节,不放过任何小的错误或疏漏。
“一丝不苟”最早出现在清代文学作品中。其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推测与古代对工艺和书法的严格要求有关。古代工匠在制作物品时,常常注重每一个细节,体现了对工作的严谨态度。
该成语可以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中:
“一丝不苟”在**文化中体现了对工匠精神的尊重,这种精神强调细节和完美。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职场和学术界,严谨的态度被视为一种职业素养,广泛受到重视。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和对品质的追求,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激励我在工作和学*中更加认真严谨。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时常提醒自己要“一丝不苟”,尤其是在撰写报告和做项目时。曾经有一次,由于我在数据分析中不够仔细,导致了错误的结论,这让我意识到细节的重要性。
在一首小诗中,我可以这样应用“一丝不苟”:
细雨轻柔入窗前,
一丝不苟映心间。
寒灯孤影伴我坐,
明月清辉照夜眠。
在英语中,“meticulous”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做事非常细致和小心。然而,英美文化中对于细节的重视程度可能与**文化有所不同,常常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有不同的表现。
通过对“一丝不苟”的学*,我深刻理解到在生活和工作中,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影响了我的思维方式,使我在表达和行动中更注重严谨。
上司访知,见世叔一丝不苟,升迁就在指日。
《清史稿·循吏传三·张集馨》:“集馨性刚直,不阿权贵,居官廉介,一丝不苟,所至有声。”
《清史稿·儒林传三·曹本荣》:“本荣性孝友,居丧哀毁,与人交,和而有礼,笃于故旧,居官廉介,一丝不苟,时论称之。”
《明史·忠义传四·张允登》:“允登莅官,清介自持,一丝不苟,而于民隐吏弊,纤悉必周知。”
《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安国强学力行,以圣人为标的,志于康济时艰,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其爱君忧国之心远而弥笃,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风度凝远,萧然尘表,视天下万物无一足以婴其心,其一丝不苟如此。”
《后汉书·祭遵传》:“遵为人廉约小心,克己奉公,赏赐辄尽与士卒,家无私财,身衣韦绔,布被,夫人裳不加缘,帝以是重焉。及卒,愍悼之尤甚。遵性的一丝不苟。”
明朝时期,朝廷下令禁杀耕牛,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去拜访高要县汤奉知县,席间有老者送来50斤牛肉。汤奉问张静斋如何处置。张静斋要他把送牛肉的老者抓起来。如果上司知道这样办案一丝不苟,那么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我们在学习上,应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