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52: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56:59
成语“临难不苟”由四个字组成:
综合来看,该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面临困难或危险时,能够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不轻率应对。
“临难不苟”出自古代典籍,具体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左传》或《史记》等文献。成语反映了古人对待生死、困境时的态度,强调在重大时刻不应草率行事,而要认真对待。它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对道德和责任感的重视。
“临难不苟”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面对困境时的从容和责任感被视为重要的美德。成语“临难不苟”反映了这种文化背景,强调在紧要关头保持清醒的头脑和严谨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尤其在职场中,这种态度依然被高度重视,体现了对责任感和专业精神的推崇。
“临难不苟”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和信任。它传达了在困境中能够坚持原则、认真对待的精神,这种态度往往令人感到鼓舞和启发。联想到自己在压力下的表现,可能会引发对个人责任感和担当的反思。
在我个人的学*和工作中,曾经面临过一个重要的项目截止日期。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临难不苟”的重要性,尽管时间紧迫,我仍然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最终顺利完成了任务,得到了领导的认可。
在一次诗歌创作中,我尝试融入该成语:
风雨兼程路漫漫,
临难不苟志如磐。
心中虽藏千重担,
唯有前行不回看。
这首诗表达了在艰难困苦中坚持前行的决心。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表达,例如英语中的“face adversity with courage”,强调在困难面前保持勇气。这表明了无论文化背景如何,面对困难时的态度都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临难不苟”这四个字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在表达责任感和面对困难时的态度方面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在面对挑战时的认真态度。这种思维方式在学*和工作中都是十分重要的。
有若仲由之结缨,鉏麑之触树,纪信之蹈火,豫让之斩衣,此所谓杀身成仁,临难不苟者也。
《宋史·岳飞传》:“岳飞临难不苟,忠义之士也。”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晟临难不苟,力战而死。”
《后汉书·班超传》:“超临难不苟,遂能成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临难不苟,乃以身蔽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临难不苟,死而后已。”
至于贼纵所及,直省驻防各营~,忠节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