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40: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09:49:14
“一介不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每一件事都不马虎、不草率”。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做事非常认真、严谨,注重细节,毫不懈怠。
“一介不苟”出自《庄子·外物》:“庄子曰:‘一介不苟,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强调了无论多么遥远的目标,都需要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体现了庄子对生活态度的严谨和重视。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工作、学*等方面的态度,强调其认真负责的品格。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写角色的性格特征;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赞美他人严谨的工作态度;在演讲中,亦可用来强调事物要追求细节和完美。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一介不苟”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一种优良的品德,尤其是在教育、科研和工作等领域。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严谨的态度愈加受到重视,因此该成语的适用性依然强烈,尤其在职场和学术界。
该成语引发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佩和赞赏,联想到那些在工作、学*上追求完美的人。它也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细节,不放过每一个可能影响结果的小环节。
在我参与的一个团队项目中,有一位同事对每个细节都非常认真负责,会议记录、任务分配、时间管理都一介不苟,最终使得项目圆满成功。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介不苟”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细节如星辰般闪烁,
一介不苟照亮黑夜。
每一步稳扎稳打,
未来的路愈加明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meticulous”,意味着对细节的极度关注和小心。这两个文化中都强调了细节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但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
通过对“一介不苟”的学,我认识到在生活和工作中注重细节的重要性。这不仅能提高工作质量,也能培养严谨的思维方式。在语言学中,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表达时要准确、清晰,避免模糊和草率,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我的思想。
我平生于银钱一道,一介不苟。
《明史·海瑞传》:“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而属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谿知县霍与瑕。与瑕,尚书韬子,亦抗直不谄懋卿者也。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辄表贺。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
《宋史·赵普传》:“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大怒,碎裂奏牍掷地,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荣,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赵之良将也,一介不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一介不以与人,一介不以取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