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3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33:36
“方正不苟”是一个成语,由“方正”和“不苟”两个部分组成。“方正”意指正直、正派,形容人品或事物的端正;“不苟”则是说做事严谨,不马虎、不敷衍。因此,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一个人的品德端正,并且做事认真、严谨,力求完美。
“方正不苟”这个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其字面构成和语义可以追溯到**古代对品德和做事态度的强调。在儒家思想中,正直和严谨被视为重要的美德,尤其是在官员和士人中。历史文献中虽未直接引用此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常常用于形容忠诚正直的人物。
“方正不苟”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品德、工作态度或学术研究等方面。在文学作品中,可能用来形容正直的英雄人物;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评价同事的工作态度;在演讲中,引用该成语来强调某种价值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方正不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对道德和行为规范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职场中,方正不苟的态度依然被看作是成功的关键之一。它在倡导诚信、责任感等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方正不苟”带给我一种正能量的感觉,激励我在生活和工作中追求高标准和严谨态度。联想到一些身边的榜样,他们的严格要求和认真态度让我受到鼓舞,愿意向他们学*。
在我的学*和工作过程中,我时常提醒自己要有“方正不苟”的态度。比如,在写论文时,我会仔细核对每一个数据,确保没有错误,以此来体现对学术的尊重。
在一个关于诚信和责任的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小镇上,有一位方正不苟的老师,她总是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导学生,如何在这个充满诱惑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正直与坚定。”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honest and meticulous”,强调诚实与细致的工作态度。在西方文化中,虽然也重视正直和严谨,但在表述方式上可能会更加直接、简洁。
通过对“方正不苟”的分析,我深刻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一个人品质的描述,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倡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应用这种成语可以帮助我更有效地传达我的观点和价值观。
嘉定有老儒,名朱纲,为人方正不苟,颇信佛老之说。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为人威重,美须髯,目三角有棱,每对客,注视移时不语,见者竦然。退则记其优劣,无或爽者。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
《明史·海瑞传》:“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尝言:‘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又不得已而均税,尚可存古人遗意。’故自为县令时,即立志清丈,至是以钦差大臣奉命清丈江浙田赋,锐意举行,与巡抚周忱议大举,忱固劝不可,瑞曰:‘丈田均税,乃古今治天下之要道,今欲为朝廷立万世之基,岂恤一时之异议!’竟行之。”
《宋史·赵普传》:“普为人方正不苟,沉毅有谋。”
《后汉书·杨震传》:“震少好学,受《欧阳尚书》于太常桓郁,明经博览,无不穷究,诸儒为之语曰:‘关西孔子杨伯起。’常客居于湖,不答州郡礼命数十年,众人谓之晚暮,而震志愈笃。后有冠雀衔三鳣鱼,飞集讲堂前,都讲取鱼进曰:‘蛇鳣者,卿大夫服之象也。数三者,法三台也。先生自此升矣。’年五十,乃始仕州郡。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汉书·王莽传》:“莽为人方正不苟,好学明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