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13: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09:58:32
“一字不苟”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每一个字都不马虎”,指在写作或表达时非常认真与严谨,力求准确,不遗漏、不多余。这一成语强调了对语言和文字的精细把握,表现出一种严谨的态度。
“一字不苟”的成语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的修身养性和对文字的严谨态度。典故可能与古代文人抄写经典、撰写文章时的认真态度有关,强调字句的准确与完整。在古代,书写和抄写经典是极为重要的工作,任何一个字的错误都有可能影响到文本的意义。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写作、编辑、翻译等需要严谨态度的场合。例如:
“一字不苟”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对文字的尊重和严谨性,尤其在书法、文学、历史等领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虽然人们的表达方式变得更加灵活和快速,但对语言的严谨仍然在学术和专业领域中被高度重视。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严谨、负责和专业的态度。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学术和职业领域,重视表达的准确性与细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自己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会对写作和报告中的每个细节进行仔细审查,以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在一次重要的项目报告中,我就应用了“一字不苟”的原则,确保了报告的高质量,获得了领导的认可。
在我的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使用“一字不苟”:
在字里行间,细细品味,
每个句子都一字不苟,
如同晨曦中的花朵,
绽放出思想的光芒。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例如“word for word”,意指逐字逐句地翻译或抄写,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在其他文化中,虽然表达的方式可能不同,但对文字的重视与严谨性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一字不苟”的学*,我更加意识到语言在交流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提醒我在写作时要细致入微,也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细节。这种严谨的态度在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杜子美改罢长吟,一字不苟。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邕为文,一字不苟,时人称为‘李杜’之亚。”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为文,一字不苟,时人称为‘王杨卢骆’之首。”
《清史稿·文苑传一·王士禛》:“士禛诗文,一字不苟,尤工于诗。”
《明史·文苑传三·高启》:“启为文,一字不苟,诗尤隽永。”
《宋史·文苑传六·陈与义》:“与义疏隽,文章一字不苟。”
唐代两浙观察使高适过杭州清风岭题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后来过清风岭时想把“一”字改为“半”字,和尚告诉他义乌骆宾王已早帮他把“一”字改为“半”字
~,前人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