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5:03:5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4:25
成语“死而后已”的字面意思是“死了才停止”。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为了某种事业、理想或信念而奋斗到底,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个成语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死而后已”出自《论语·卫灵公》。原文是“士志于道,而耻于言;言之于道,死而后已。”意思是志向在于追求道义,即使是到了生命的尽头,也不停止追求。这个成语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对理想追求的执着与坚定。
“死而后已”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死而后已”在**文化中体现了对理想和信念的追求,以及对个人价值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这种精神在许多领域仍然被推崇,尤其是在教育、科研和事业发展中。它呼应了当代人对职业理想追求的重视,也激励着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为理想而奋斗的人,不论是在历史上还是现代社会,许多先驱者都展现了“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们的故事常常给我带来感动和激励,让我在面对挑战时也能坚持自己的目标。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遇到需要坚持的时刻。例如,在准备一场重要的考试时,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但我告诉自己要“死而后已”,努力到最后一刻,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在写作中,我尝试将“死而后已”融入到一首诗中:
心中理想似星辰,
夜空闪烁愿不沉。
死而后已追梦路,
不惧风雨向前奔。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to the bitter end”,同样强调坚持到底的精神。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这种对理想和目标的执着是普遍存在的。
“死而后已”这个成语深刻地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在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坚定的信念,不轻言放弃。这不仅是对成语的理解,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启示。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资治通鉴·汉纪·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光武曰:‘吾闻忠臣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臣闻忠臣死而后已,臣不敢爱身以负国。’”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吾闻圣人之死,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死而后已,不亦宜乎?”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三国时期,蜀主刘备死后,昏庸无能的阿斗继位,他只知享乐,把国内的军政大权交给诸葛亮处理。诸葛亮一面联吴伐魏,南征孟获,积极准备两次北伐,在最后一次北伐前夕给阿斗写《后出师表》表示自己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臣披肝沥胆,尚不能补报皇上之恩。今奉诏命,敢不竭力尽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