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39: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36:55
“万不得已”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万一没有其他选择”,表示在极其迫切或无奈的情况下才做出某种决定或采取某种行动。它通常用来强调某种行为是出于无奈,而非自愿选择。
“万不得已”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的用法。典型的使用场景是在描述某种不得已的情况,多出现在《庄子》、《论语》等经典文献中。虽然具体的来源未必有明确的记载,但其核心思想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频繁出现。
这个成语广泛应用于书面及口头表达中。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万不得已”这一成语在**文化中反映了一个重要的价值观——选择的自由与责任。在传统文化中,很多时候强调个人在面对社会压力和责任时的无奈感。现代社会中,随着选择的增多,这个成语的使用依然存在,常常成为描述职场、家庭等生活中压力和困境的常用语。
这一成语唤起了一种无奈和压力的情感。人们在使用时,往往带有一种悲伤或无奈的情感色彩,反映出现实生活中的挣扎与妥协。同时,它也可以引发对选择自由的思考。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因为工作压力,我不得不放弃原本热爱的兴趣爱好,选择加班。那时我深刻体会到“万不得已”的含义,这种无奈的选择让我反思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万不得已”:
月明点滴夜未央,
心中忧虑万分长。
无奈之下何所依,
唯有明天再希望。
这首小诗通过“万不得已”表达了内心的无奈与对未来的期待。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s a last resort”,意指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体现了无奈的选择。
通过对“万不得已”的分析,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在语言学*和交流中,表达无奈和选择的重要性。这个成语在不同语境中的灵活运用,不仅丰富了语言表达,也对理解人类情感及社会行为提供了深刻的视角。
娘子不须挂怀,三载夫妻,恩情不浅,此去也是万不得已,一年半载,便得相逢也。
《明史·海瑞传》:“万不得已,乃上疏极谏。”
《宋史·岳飞传》:“万不得已,乃以兵入援。”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十一年》:“万不得已,乃遣使者告于匈奴。”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引兵东归,万不得已,乃与汉王约,中分天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万不得已,乃为之。”
今门之事,出于~,并非有意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