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2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37:11
成语“万世之名”由“万世”和“之名”两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万世”指代无数的时代,“之名”意为名声、名誉,因此整体上可以理解为“在未来的无数时代中都将被铭记的名字或名声”。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个人或事物在历史上或文化中具有极高的声望和重要性,能够流传千古。
“万世之名”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更多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在现代语境中逐渐被使用。可以推测,该成语的构成受到了传统的文化影响,常常用于对历史人物或历史**的赞誉,强调其在长时间内的影响力与重要性。
该成语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名声与荣耀常常被视为极为重要的价值观,尤其在历史人物、文人雅士中,他们的成就常常与其名声相连。因此,“万世之名”体现了对历史贡献的认可与尊重,尤其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于评析那些在特定领域内取得显著成绩的人物。
“万世之名”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敬仰与崇拜,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印记的人物感到赞叹。这种情感使人思考自我价值与历史责任,希望能够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万世之名”的境界。
在学*历史时,我常常会思考那些被称颂为“万世之名”的人物,他们的成就激励我追求更高的目标。在课堂讨论中,我曾提到爱因斯坦的科学贡献,认为他的名字将永远被铭记,正是“万世之名”的最佳体现。
在一次写作练*中,我尝试将“万世之名”融入到一首现代诗中:
在星河的尽头,
他的名字闪烁,
万世之名,
如同不灭的光辉,
照亮未来的每一个梦。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name remembered through the ages”,强调某个人物或**的持久影响力。不同文化对名声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无论在哪种文化中,伟大成就的追求与认可都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万世之名”的学,我意识到在语言学中,成语不仅是语言的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载体。它们能够传递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情感共鸣,因此在我的语言表达中,将更加注重使用成语,以增强表达的深度与丰富性。
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
《后汉书·班彪传》:“彪字叔皮,扶风安陵人也。父稚,哀帝时为广平太守。彪少好文学,专心史籍之间。”
《汉书·艺文志》:“是以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左传·宣公十五年》:“君子曰:‘名,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然则名不可以假人,亦不可以自假。”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曰:‘吾闻之,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非但时人,天地鬼神知臣得正,可以益国家~,过于三皇、五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