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54:1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09:46:02
“一丘之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同一山丘上的貉子”,引申义为指同类人或事物,通常用来形容不分彼此、同样坏的人或事物。这个成语强调了这些人或事物在本质上的相似性,尽管它们可能表面上有所不同。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典籍,最早见于《史记·平原君赵成》,文中提到“齐国和魏国都是同类的貉子”,由此引申出“一丘之貉”的概念。古人用貉子来比喻那些外表看似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人,强调其相似性和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丘之貉”常用于政治、社会、文学等领域。它适用于对比那些道德品质、行为方式相似的人,尤其是在批评或指责时。比如在讨论某些政治人物时,可以用来形容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政党,但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些朋友或同事之间的相似特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成语常常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一丘之貉”反映了对人性、道德和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警示人们要识别表象与本质。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政治、商业竞争中,提醒人们警惕那些表面光鲜但实际上有相似缺陷的人。
使用“一丘之貉”时,往往伴随着一种失望或批判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促使我们思考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这种情感反应可以在讨论社会不公或道德败坏时尤为明显。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同事,虽然与我在不同的部门工作,但其工作方式和价值观念却与我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常常在工作中互相支持,形成一种“一丘之貉”的默契。这样的经历让我更加理解这个成语的深意。
在我的诗歌创作中,我尝试使用“一丘之貉”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在同一丘上共舞,
同样的影子,交错的路,
虽说各自不同,却又何妨,
一丘之貉,心中有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意为“同类的鸟总是聚在一起”,传达了相似性和归属感的概念。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这些表达都揭示了人们对相似性和道德判断的关注。
通过对“一丘之貉”的深入理解,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工具,它还反映了人类社会中深层次的关系与道德观念。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相似性及其潜在的道德含义,帮助我更精准地表达思想。
若秦时但任小臣,诛杀忠良,竟以灭亡,令亲任大臣,即至今耳,古与今如一丘之貉。
西汉时期司马迁的外孙杨恽因为告发霍光谋反有功,被汉宣帝封为平通侯。他居功自傲,不把汉宣帝看在眼里,太仆戴长乐事发入狱,向汉宣帝揭发杨恽认为秦二世胡亥与汉宣帝为一丘之貉。杨恽被罢官回乡,他给孙会宗回信不满而被杀
否塞晦盲,真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