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44: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45:00
成语“三仕三已”由“仕”和“已”两个部分组成,其中“仕”指的是做官、入仕,而“已”则表示停止、辞去。字面意义指的是一个人曾经做过三次官,而后又三次辞去,形象地反映出一种反复无常的状态或对仕途的不满。
成语“三仕三已”出自《东周列国志》,原文讲述的是春秋时期的故事,描述了一位士人多次入仕但都未能如愿,最终选择辞去官职。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仕途的不满和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该成语常用于讨论个人的职业生涯,特别是在政治、官场、职场等方面的经历。它适合用于文学作品、历史讨论、以及日常对话中,尤其是在谈论一个人经历过多次挫折或变换职业时。
在**传统文化中,入仕是许多士人追求的理想,然而,三仕三已则反映了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性和士人的无奈。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职场压力和不确定性时,能够引发人们的共鸣。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人生的起伏和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艰辛。它传达了一种对理想的坚持和对现实的无奈,令人深思。
在我个人的职业生涯中,也经历过几次跳槽和变换工作,每一次都充满了期待和挑战。在某种程度上,我也能理解“三仕三已”的心态,尤其是在面对不如意的职场经历时。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描绘一位年轻的士人,他在官场上经历了三次升迁与辞职,最终回到了故乡,成为了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他用自己的经历教育学生:人生不在于仕途的成功与否,而在于对理想的坚持。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up and down the career ladder”,强调职业生涯中的起伏和变化。这种表达同样反映了对职业不稳定性的感受,但可能不涉及辞去职位的情感。
通过对“三仕三已”的学*,我深刻体会到个人职业生涯中不确定性和追求理想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面对职业挑战时,能保持对理想的坚持与信念。
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
《晋书·王导传》:“导三仕三已,皆以清慎见称。”
《后汉书·杨震传》:“震三仕三已,皆以忠直被谤。”
《汉书·王吉传》:“吉三仕三已,皆以直道见黜。”
《史记·管晏列传》:“管仲曰:‘吾三仕三已,而未尝有怨色。’”
《论语·公冶长》:“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三仕三已,无喜无愠。’”
世间喜愠更何其,笑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