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5:40:1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45:30
成语“三写成乌”的分析如下:
成语“三写成乌”字面意思是写下三个“乌”字,形象地传达出一种无用功或徒劳的感觉。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种行为或努力虽多,结果却不尽人意,甚至是白费力气。
“三写成乌”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它更像是基于汉字书写的直观理解而形成的表达。它可能源于人们在实际书写中对字的反复修改或错误的经历,从而引申出一种徒劳无功的感觉。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工作效率和结果导向越来越受到重视,“三写成乌”反映了人们对有效性和成果的追求。它提醒我们在努力的同时,要关注方法和策略的合理性,避免无谓的重复和徒劳。
这个成语带有一定的无奈和遗憾色彩,容易让人联想到那些辛苦却没有结果的经历,可能会引发对时间和精力浪费的反思。它可以激发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加注重方法论和效率。
在我的求学过程中,有一次为了完成一篇论文,我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收集和写作,但由于缺乏明确的主题,最终的文章却显得杂乱无章,感觉就像是“三写成乌”。这个经历促使我在后来的学习中更加注重计划和思路的梳理。
在一首诗中,我可能会这样使用这个成语:
夜深灯下书千卷,
心中理想难成真。
三写成乌空自叹,
何必苦求白头吟。
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无奈与反思。
在英语中,可以用“a fruitless effort”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付出努力却没有成果。不同文化中对“努力与结果”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普遍都会有对徒劳无功的反思与警示。
通过对“三写成乌”的学习,我更加意识到在学习和工作中,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这不仅提升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让我在实际生活中更加注重结果导向,避免无谓的重复劳动。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达到目标,而不是单纯地增加努力。
去今五十年,耳目相接,其大者已牴悟如此。向后欲凭纸上之语,三写成乌,岂复有实事哉。
《宋史·文苑传六·李廌》:“廌喜论古今治乱,条对皆出人意表。然性嗜酒,言讥刺时政,颇干时忌。”
《旧唐书·文苑传下·刘蕡》:“蕡草茅一介之士,锁离京国,当路者悉以迂阔见摈,竟不之省。”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也。’”
《晋书·文苑传·左思》:“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甕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后汉书·蔡邕传》:“昔伯翳综声于鸟语,葛卢辩音于鸣牛,董父受氏于豢龙,奚仲供德于衡軏,倕氏兴政于巧工,造父登御于骅骝,非子享土于善圉,狼瞫取右于禽坚,弓父毕精于筋角,鍼尹审法于官守,楚靳尚谗谀于子兰,公孙操弑于燕噲,鲁任防祀于孺子,晋羊舌肸诲叔向于母弟,皆志于早年,行于童龀,长而愈明。”
若两《会仙记》,邑中尚少副本,故未免传讹,何怪此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