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49:2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09:55:18
“一哄而散”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一声吆喝就散开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群人因受到某种刺激而迅速解散,通常带有一种混乱和没有秩序的感觉。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们在某种情况下缺乏组织性,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迅速解散。
“一哄而散”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其使用场景常见于描述集体行为,特别是在一些突发**或紧急情况下,比如人群因恐慌而迅速解散。古代文献中虽未直接出现该成语,但其构成的词汇和意思可以追溯到古人的对人群行为的观察与描述。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对的敏感度和反应速度的提高,“一哄而散”常常用来描述一些突发中人们的反应,比如**、示威、演唱会等场合。它反映了现代社会人群行为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
“一哄而散”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混乱和无序的联想,体现了人类在面对突发**时的脆弱。它也可能引发对集体行为的思考,反映出人性在危机时刻的不同反应。
在一次校外活动中,因突如其来的雷雨,原本欢快的孩子们在一声警告下瞬间“一哄而散”。这一幕让我深刻体会到人群行为的脆弱与无序。
在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街上的行人像被唤醒的梦,一声雷鸣过后,纷纷一哄而散,留下空荡荡的街道,仿佛时间在这一刻凝固。
在英语中,可以用“scatter”或“disperse”来表达类似的含义,但这些词汇并不一定带有“一声吆喝”的指向性,而是更加强调行为的随机性和无序性。这显示了中文成语中对人群行为的细腻观察。
通过对“一哄而散”的分析,我深刻认识到这个成语在描述人群行为时的准确性和生动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交流中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出对混乱和无序状态的理解。这个成语在我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工具。
御笔硃书四大字,曰:‘今年且罢。’于是一哄而散。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众人一哄而散,各自回家。”
《聊斋志异·狼三则》:“村人闻之,一哄而散。”
《水浒传》第六十一回:“众人一哄而散,各自回家。”
《儒林外史》第三回:“众人一哄而散,把个李逵气得直跳。”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众人听了,一哄而散。”
清朝时杭州府仁和县财主袁凤宾的儿子袁绍芬是一个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子哥儿,他生性好赌,与赌家沈七欠下272银圆,沈七去袁家讨债未果反挨痛打,于是在袁府门口服毒自尽,围观的人群纷纷冲进去哄抢贵重物品,等袁凤宾回家时早已一哄而散了
白凤、阿男早收拾好钱文,向众人道谢,看的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