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26:5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6:34
成语“不欢而散”的字面意思是指在没有愉快的情绪下结束聚会或交谈,通常意味着参与者之间存在某种矛盾或不愉快的情绪,导致无法和谐地结束交流。基本含义上,这个成语强调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和不满,常用于描述友谊、合作或讨论中因意见不合而产生的负面结果。
“不欢而散”出自《左传》,是古代历史文献之一,成书于春秋时期。这一成语的具体出处可以追溯到某些历史或政治会议中,当时的领导者或参与者由于意见不合,最终只能不愉快地散去,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人际关系极为重要,“不欢而散”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和谐关系的向往,也揭示了沟通失败可能带来的负面后果。在现代社会,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交场合增多,避免“不欢而散”显得尤为重要,强调了沟通与理解的重要性。
“不欢而散”常让人联想到失望与遗憾,尤其是在友谊或合作关系中。它提醒人们重视沟通和情感的表达,以避免冲突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由于对某个话题的看法不一致,大家争论不休,最终导致聚会以不欢而散的局面结束。这让我意识到,良好的沟通技巧是维护友谊的重要因素。
在一个秋天的傍晚,四个好友相聚于河边,谈笑风生。可当谈及各自的理想时,意见却不谋而合,争论愈演愈烈,最后面面相觑,心中各怀不满,竟在落日余晖中不欢而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part on bad terms”,意思也是在不愉快的情况下分开。这在不同文化中都有相似的表现,反映了人类相互关系中的普遍性。
通过对“不欢而散”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际关系中的沟通与情感管理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更加谨慎,努力避免任何可能导致不愉快的局面。
众客咸不欢而散。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不悦,遂不欢而散。”
《后汉书·袁绍传》:“绍不悦,遂不欢而散。”
《汉书·王莽传》:“莽不悦,遂不欢而散。”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不悦,遂不欢而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齐侯不悦,遂不欢而散。”
公子大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