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1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6:18
成语“不染一尘”由“不染”和“一尘”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没有沾染任何污垢,形容人的品德高洁、清白无瑕。基本含义指的是一个人或物在精神或道德上保持纯洁,不受外界的污染,常用于形容高尚的人格或清白的名声。
“不染一尘”这一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其意境可追溯至古代文人对洁身自好的追求。古代文化中,许多文人墨客强调清白无瑕的品德,常用以描述隐士或高洁之士,如陶渊明等。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演讲、日常对话中,以赞美某人的高尚品德。例如,文学作品中,作者可以用“不染一尘”来描述一个人物的清白形象;在演讲时,讲者可能用此成语鼓励他人追求高尚的道德标准。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追求品德的高洁是个人修养的重要方面。“不染一尘”反映出古代士人对自身道德的严格要求。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环境复杂,但这一理念依旧适用于倡导清白和诚信的场景。
该成语给人以清新、高尚的情感联想,强调一种理想化的道德标准。它激励人们追求纯净的人生,抵抗外界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清白。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老师,她在面对不公时选择了坚持原则,始终不染一尘,深深触动了我。这让我意识到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白和原则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不染一尘”:
晨曦初照山水间,
心似明月不染尘。
浮云孤行随意舞,
唯愿清风拂我身。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pure as snow”,意指纯洁无瑕。这些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强调了洁净和清白的品德,但具体的文化背景和使用场合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不染一尘”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清白与品德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在我的价值观中增添了追求纯净与高尚的理念。
胸中不染一尘,惟澄观天下之得失是非,自抒伟论。
《宋史·隐逸传中·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文自娱。自号扶摇子,著《指玄篇》八十一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宰相王溥亦著八十一章以笺其指。又著《三峰寓言》及《高阳集》、诗六百余首。能逆知人意,斋中有大瓢挂壁上,道士贾休复心欲之,抟已知其意,谓休复曰:‘子来非有他,盖欲吾瓢尔。’呼侍者取以与之,休复大惊,以为神。其门人甚众,惟种放、张无梦、丁少微三人最著。放最后卒,无梦、少微皆得道而去。抟不染一尘,世所传抟尸解,非也。”
《南史·隐逸传上·陶潜》:“潜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其为文章,不染一尘,超然物外。”
《世说新语·言语》:“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时人目之曰:‘王夷甫不染一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