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3:13: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00:52
“一尘不染”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没有任何灰尘沾染,形容事物非常干净、清白。引申义是形容人的品德高尚、清白无瑕,或形容一种纯粹、无瑕的状态。
“一尘不染”源于古代的文化背景,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该成语强调的是一种洁净与清白,反映了古人对品德的追求。在古代社会中,清白无瑕的品德被视为一种重要的道德标准,因此这一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道德和品德被高度重视,“一尘不染”体现了人们对纯洁无瑕的向往。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特别是在强调个人诚信和社会责任的语境下。
“一尘不染”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积极的,带有一种清新、高尚的感觉。这种形象的比喻使人联想到理想的道德标准与生活状态,激励人们追求更高的自我要求。
在我的生活中,我常常用“一尘不染”来形容那些坚持原则、诚实守信的朋友。我认为这种品质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珍贵,有时我会在鼓励他人时提到这个成语,以表达对道德行为的赞赏。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 “那片森林在晨曦的照耀下显得一尘不染,仿佛是大自然的圣殿,洁净而神圣。每一片叶子、每一根树枝都闪烁着晶莹的露珠,似乎在诉说着生命的纯净与希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potless”或“pure”,它们同样用来形容无瑕疵的状态或品质。在不同文化中,对于清白与纯洁的追求都是共通的,反映了人类对美好品德的向往。
通过对“一尘不染”的深入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可以用来描述物质的洁净,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人们对品德与道德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加准确和生动地传达思想,提升语言的丰富性和表现力。
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清·洪昇《长生殿》:“太上皇他一尘不染,众仙家罗列在阶前。”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范蠡霸越之后,脱屣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
宋·张耒《腊月小雪后圃梅开》一:“一尘不染香到骨,姑射仙人风露身。”
唐·道世《法苑珠林》:“若菩萨在乾土山中经行,土不著足,随岚风来,吹破土山,令散为尘,乃至一尘不著佛身。”
《南史·陈纪下》:“身衣布衣,木绵皂帐,一尘不染。”
佛教中有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色即女色;声即歌舞;香即男女彼此契合;味即美味佳肴;触即顶撞;法即规范。佛门修道者必须要排除嗜欲,保持心地洁净,不被六尘所污染叫一尘不染
特别是夏季,绿树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