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4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0:00:52
“一尺之笔”字面意思是指一尺长的笔。其基本含义是强调用笔书写所能表达的内容虽然局限,但却可以传达出深刻的思想或情感。常用来形容文人用简短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情感与思想,或者形容书写技巧的高超。
“一尺之笔”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于书法和写作的重视。在古代,笔被视为文人重要的工具,而“尺”则是表示长度的单位,强调了书写工具的简单与直接。虽然这个成语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它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书写艺术的追求。
“一尺之笔”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书法和写作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形式,文人对文字的讲究体现了对思想和情感的追求。“一尺之笔”作为对这种追求的概括,反映了文人对于书写的尊重和对表达的执着。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在强调简洁表达和高效沟通的背景下。
“一尺之笔”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对简洁而深刻表达的赞美。它让我联想到那些用文字打动人心的作品,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是在有限的字数中传达无限的情感与智慧。
在我的写作中,我常常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有一次,我写了一篇关于生活哲学的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我希望能通过“一尺之笔”的方式,传达出我对生活的感悟,得到了朋友的赞赏。
在一篇短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一尺之笔”:
一尺之笔书千古,
字里行间梦如潮。
简约之中藏深意,
万千情思一笔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强调简洁的表达却能传达深刻的意义。这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简约与表达的共同重视。
通过对“一尺之笔”的学,我认识到在沟通中,简洁有力的表达往往更能打动人心。这不仅在写作中重要,在日常交流中也同样适用。这样的理解将有助于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更加注重精炼与深刻的结合。
智能满胸之人,宜在王阙,须三寸之舌,一尺之笔,然后自动。
《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大夫。沛王贤闻其名,召为府修撰,甚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斥勃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交趾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大夫。沛王贤闻其名,召为府修撰,甚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据此是交构之渐。’斥勃出府。勃既废,客剑南,登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之功,赋诗见情。又尝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交趾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南史·文学传·刘勰》:“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也。少孤,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祐,与之居处,积十余年,遂博通经论,因区别部类,录而序之。今定林寺经藏,勰所定也。勰为文长于佛理,京师寺塔及名僧碑志,必请勰制文。有文集行于世。勰又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其序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有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又曰:‘一尺之笔,千里之志,岂直规规然画地而守之也。’”
《晋书·文苑传·王羲之》:“羲之书初不胜庾翼、郗愔,及其暮年方妙。尝以一尺之笔,写千字文,笔势纵横,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文心雕龙·神思》:“一尺之笔,千里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