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3:03: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1:27
“含冤受屈”这个成语由四个字组成,其中“含冤”指心中怀有冤屈,而“受屈”则是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心中有冤屈,却不能得到公正的对待,常常用来形容遭受冤屈而无处申诉或辩解的状态。
“含冤受屈”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出处,但其意义与古代的许多文学作品和历史密切相关。古代社会法治不健全,冤案屡见不鲜,许多忠臣良将和无辜百姓常常因误解或不公而受到冤屈。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正义和公平的渴望,以及对不公正待遇的愤慨。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不公正的对待,适用于多个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含冤受屈”在**文化中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正义的期待和对不公正现象的批判。在现代社会,随着法治观念的增强,人们越来越重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但冤屈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该成语仍然适用。
该成语常带有悲伤和无奈的情感,容易引起同情和共鸣。它让人联想到社会中的不公正现象,并激发人们对正义的渴望,促使更多人关注和反思社会问题。
在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朋友因误解而被同事排挤,尽管她努力解释,但仍然含冤受屈。通过倾听她的故事,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意义,并在后来的讨论中鼓励她寻求公正的对待。
“在那漫长的黑夜中,她含冤受屈的心灵如同一片孤独的树叶,飘零在风中,渴望阳光的温暖。”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wronged”,描述一个人受到不公正对待的状态。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两种文化中,冤屈和追求正义的主题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含冤受屈”的学,我更加理解了社会正义和个人权益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加深了我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理解。这种分析能帮助我在表达中更加准确地传达情感与观点。
文艺工作者含冤受屈,管文艺的同志也无可奈何,只有随声应和,得以幸存。
《宋史·岳飞传》:“飞知兵,善以少击众。凡有所举,尽召诸统制与谋,谋定而后战,故有胜无败。猝遇敌不动,故敌为之语曰:‘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张俊尝问用兵之术,飞曰:‘仁、信、智、勇、严,阙一不可。’每调军食,必蹙额曰:‘东南民力,耗敝极矣。’荆湖平,募民营田,又为屯田,岁省漕运之半。帝手书曹操、诸葛亮、羊祜三事赐之。飞跋其后,独指操为奸贼而鄙之,尤桧所恶也。”
《晋书·嵇康传》:“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
《汉书·司马迁传》:“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然士大夫多轻之,迁乃自伤,以为身被腐刑,无所比数,是以含冤受屈,发愤著书。”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