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11: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9:08
“不白之冤”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没有得到白白的冤屈”。它通常用来指那些冤屈或冤案得不到公正的解决,使人感到委屈和不满的情况。基本含义是指受到不公正对待,遭受冤屈却无法得到合理的解释或解决。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最早的用法可以见于《左传》,描述一些被冤屈的人的苦楚与无奈。后来,在文学作品和戏剧中,这一成语逐渐被广泛使用,用以表达对不公对待的愤怒和不满。
“不白之冤”可以在各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不白之冤”在**传统文化中有深厚的根基,反映了人们对正义和公正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法律维权、社会正义等议题上。它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现象的关注,并推动着对冤屈的反思与讨论。
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冤案,比如“冤屈者”的无辜与痛苦,以及追求公正的艰难。它激发了我对社会正义的思考,让我更加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声音。
在生活中,我曾经目睹一位朋友因误解而受到不公正的指责。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不白之冤的痛苦。在与他沟通时,我使用了这个成语,以表达我对他遭遇的同情和对不公现象的反感。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多少英雄豪杰,因不白之冤被埋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他们的故事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虽远离世人,却在默默呼唤着正义的到来。”
在英语中,可以用“injustice”或“miscarriage of justic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词汇并没有直接对应“不白之冤”的文化内涵。各国文化中对冤屈的关注程度和表达方式也各不相同,反映出不同社会对公正的追求。
通过对“不白之冤”的学*,我对这个成语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对冤屈的描绘,更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在日常交流中,能够准确使用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也让我更好地传达对正义与公正的追求。
咺之逃,非贪生怕死,实欲为太叔伸不白之冤耳!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六》:“上曰:‘朕知之矣。卿等皆以朕为不白之冤。’”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臣不敢自比于古人,但恐后世有以臣为不白之冤者。’”
《汉书·王莽传下》:“莽曰:‘天下匈匈,皆以我为不白之冤。’”
《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及楚人平。宋人曰:‘我无罪也。’楚人曰:‘我有罪乎?’平公曰:‘宋无罪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尘埃乎!’”
若非屡次验明,则其姊受~,未老先生亦蒙羞于地下,不孝子弟,罪不容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