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7:4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18:37
成语“不痴不聋”的字面意思是“不痴呆,不失聪”。它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精神正常,清醒明智,能够理智地判断事物,既不过于痴迷,也不失去理智。通常用来形容人处事明白,不被外界表象迷惑。
“不痴不聋”源自于对人心理状态的描述,具体的历史背景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对人性与理智的探讨。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智慧与清醒的追求,表明在面对复杂事物时,保持理智的重要性。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景下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智慧和理智被视为重要的美德。“不痴不聋”强调了在社会纷争与复杂人际关系中,保持清醒头脑的重要性,尤其在现代社会中,面对海量的信息和诱惑,保持理智显得尤为重要。
该成语给人一种理智、清醒的感觉,联想到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诱惑。它提醒我在决策时要保持冷静,不被表象迷惑。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我面临职业选择时,周围有很多声音让我感到困惑。最终,我提醒自己要“不痴不聋”,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和市场需求,做出了一个理智的决定。
在一首小诗中:
在人生路上行,
不痴不聋是明灯。
面对诱惑心不乱,
理智引领我前行。
在英语中,可以用“clear-headed”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在复杂情境中保持清醒理智的能力。尽管文化背景不同,但对理智的追求是一种普遍价值。
通过对“不痴不聋”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还让我在面对挑战时学会保持冷静与理智,提升了我的思维能力和决策水平。
不瘖不聋,不成姑公。
《醒世恒言·卷十七》:“不痴不聋,不作阿姑阿翁。”
《宋史·吕端传》:“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
《后汉书·班超传》:“不痴不聋,不为家翁。”
《史记·淮阴侯列传》:“不痴不聋,不作家翁。”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不痴不聋,不成姑公。”
唐朝时期,郭子仪多次打败叛军,使唐王朝转危为安。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嫁给郭子仪的儿子郭暖,小两口吵架,郭暖说了几句气话,升平公主就回家告状。郭子仪带郭暖向唐代宗请罪,唐代宗笑着答道:“不痴不聋,不做家翁,下一辈吵架何必计较?”
鄙谚有之:“~,不作家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