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1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47:46
“匿瑕含垢”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掩盖瑕疵,包含污垢”。其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或事物隐藏缺点,掩饰丑陋的一面,表面看似完美,实则内心或本质上存在缺陷。
该成语的来源并不明确,可能是对中国古代文化中重视表面完美与内在真实之间矛盾的一种反映。在古代文人雅士的作品中,常常会讨论表面与内在的关系,强调道德品行的重要性。成语的构成中,“瑕”多指小缺点,“垢”则是污垢,二者结合强调了掩饰缺点的行为。
“匿瑕含垢”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国文化中,表面与内在的矛盾是一个常见主题。人们常常追求外在的体面和成功,但内心的真实和道德的正直同样重要。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表面光鲜的现象愈发明显,成语“匿瑕含垢”更是提醒人们要关注事物的真实面貌。
该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是警惕与反思。它提醒人们在判断他人或事物时,不要仅仅依赖于表面的光鲜,而要深入探究其本质。这种思维方式促使人们更加谨慎和理性,避免受表象的欺骗。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个同事,他在项目中表现得非常出色,但后来发现他在团队合作中经常推卸责任。这个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匿瑕含垢”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评价他人的能力时要全面考虑。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写:
繁花似锦藏匿瑕,
笑颜掩垢难自知。
世人皆醉求完美,
唯有真心最可贵。
这首诗通过“匿瑕含垢”表达了对表面美丽与内心真实的思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hiding one's flaws”或“putting on a facade”。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表面与内在的不一致,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社会含义和接受度。
通过对“匿瑕含垢”的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中,表面与本质之间的关系。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维上更加深邃,促使我在面对事物时更加关注其真实面貌。
瑾瑜匿瑕,国君含垢。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匿瑕含垢,以待时机。”
《后汉书·袁绍传》:“匿瑕含垢,以图大事。”
《汉书·王莽传下》:“匿瑕含垢,以全其名。”
《史记·平准书》:“匿瑕含垢,以保其身。”
《左传·宣公十五年》:“匿瑕含垢,以从其志。”
是以违陛下~之仁,顺皇天震曜杀戮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