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2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47:46
成语“匿迹销声”字面意思是隐藏自己的踪迹,消失不见声音。基本含义指一个人或事物突然消失,或者故意不再出现在公众视野中,通常带有某种隐秘或避世的意味。
“匿迹销声”并没有明确的历史文献记载,但其构成的词汇“匿迹”和“销声”在古典文学中均有使用。“匿”意味着隐藏,“迹”指踪迹;“销”指消失,“声”则代表声音。可以看出,这个成语表达了一种隐蔽和消失的状态,符合古代隐士或避世者的生活方式。
“匿迹销声”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匿迹销声”在现代社会中常常与社交媒体的盛行形成对比。人们在网络上频繁发声,但也有不少人选择在舆论压力下隐退,体现了当代人对隐私和自我保护的重视。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生活中遭遇挫折或压力的人,他们可能会选择暂时退出社交圈,寻找内心的平静。这种选择虽然带有消极一面,但也反映了对自我保护和反思的需求。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段时间因为学业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困扰,我也曾选择“匿迹销声”,停止与朋友的联系,专注于自我调整。这种隐退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目标。
在创作中,我尝试将“匿迹销声”融入到一首小诗中:
在繁华闹市中,
我选择匿迹销声,
让思绪随风而去,
只留一片宁静的天空。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如“to disappear from the public eye”也有相似的含义,通常用来形容公众人物因某种原因而退出公众视野。不同文化中对隐退的看法各有不同,有些文化更推崇隐士生活,而有些则鼓励积极参与社会。
通过对“匿迹销声”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在生活中选择隐退和保护自我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人际关系和个人状态时,有了更全面的视角。
家生避地,亦到锦江,然畏颖川知之,遂旅游资中郡,销声匿迹,惟恐人知。
《资治通鉴·唐纪五十四》:“李林甫既死,杨国忠匿迹销声,天下莫知其所之。”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败,匿迹销声,天下莫知其所之。”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篡位,匿迹销声,天下莫知其真伪。”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败走,匿迹销声,天下莫知其所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将伐郑,郑人匿迹销声,晋侯不知其所以然。”
黑八歌一干人也劝他,叫他暂时~,等避过风头再作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