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3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8:41
成语“人迹罕至”字面意思是指人们的足迹很少到达的地方。它用来形容某个地方偏僻、荒凉,几乎没有人去过,通常带有一种神秘和宁静的气息。
“人迹罕至”出自《后汉书·王允传》,原文中提到“人迹罕至,鸟鸣山更幽”。成语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常常用来形容那些远离喧嚣、清静的地方,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该成语可以在多个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关系密切。成语“人迹罕至”不仅描述了一个地方的物理状态,也反映了人们对宁静、回归自然的渴望。在现代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迹罕至”的地方常常被视为理想的逃离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往探险和放松。
“人迹罕至”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宁静和神秘。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偏远而美丽的自然风光,仿佛在呼唤人们去探索和体验。我在表达情感时,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我心灵深处渴望的安静和自由。
在一次旅行中,我和朋友们选择了一个人迹罕至的海滩进行野营。那里没有喧闹的人群,只有海浪声和星空。这个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人迹罕至”的美好与价值。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青山隐约人迹罕,
白云悠然似梦闲。
谁知此地无人问,
独自吟唱月下寒。
这首诗通过描绘人迹罕至的青山和白云,传达了孤独而宁静的情感。
在英语中,可以用“off the beaten path”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形容那些不为人知的、少有人探访的地方。虽然不同文化中表达偏远与宁静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体现了对自然和静谧生活的向往。
通过对成语“人迹罕至”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语言表达中的丰富内涵。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地方的描述,更是人们内心渴望宁静、远离喧嚣的反映。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帮助我更精准地传达情感与景象。
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游褒禅山记》:“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聊斋志异·聂小倩》:“山深林密,人迹罕至。”
《梦溪笔谈·人事一》:“其地险阻,人迹罕至。”
《水经注·江水》:“峡中多高山,人迹罕至。”
《史记·西南夷列传》:“山深林密,人迹罕至。”
它们所以不被人知,仅仅是因为它们处在~、交通阻隔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