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5:12:2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1:28
“含冤抱恨”这个成语由“含冤”和“抱恨”两个部分组成。“含冤”指的是心中怀有冤屈,“抱恨”则是指心中充满怨恨。综合起来,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心中怀有冤屈和怨恨,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因为遭受不公正的对待而感到愤懑和不平。
“含冤抱恨”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其所表达的情感在**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很多古代诗词和小说中都有描绘遭受冤屈或不公的人物,这种情感常常与悲剧性的命运相结合,表现出个人的无奈与绝望。例如,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的冤屈者在经历了不幸后,常常通过诉说自己的冤屈来表达内心的痛苦。
“含冤抱恨”可以在多个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含冤抱恨”在**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许多古代文人都曾面临冤屈和不公,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愤怒与抗议。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讨论法律公正和社会正义时,常常被引用来描述那些在不公正环境中挣扎的人们。
“含冤抱恨”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孤独与无奈。当一个人在生活中遭遇不公时,内心的苦痛和愤懑是难以言喻的。这种情感的共鸣使我更能够理解社会底层人们的挣扎与抗争,是一种深刻的同情。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看到一位朋友因工作受到不公正对待而感到含冤抱恨。这让我意识到,面对不公正时,保持冷静和理智是多么重要,而不是沉浸在怨恨中。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写道: “在那片被冤屈笼罩的土地上,村民们含冤抱恨,他们的眼中闪烁着不屈的光芒,誓言要为自己争取正义。”
在英语中,“bearing a grudge”可以与“含冤抱恨”相比较,虽然两者都表达了怨恨的情感,但在文化背景上,**文化更加强调集体和社会的正义,而西方文化可能更多地关注个人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通过对“含冤抱恨”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在语言表达中情感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种描述不公的方式,它还为人们提供了发声的渠道,提醒我们关注社会正义和个人的内心世界。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会更加注意如何用合适的词汇表达复杂的情感。
朝权国柄,委之群孽,剿戮忠贤,诛残台辅,含冤报痛,噍类靡余。
《宋史·岳飞传》:“飞知冤,乃上书自陈,辞甚切至。书奏,不报。飞益愤,遂乞解兵柄,不许。飞叹曰:‘使飞得与诸子游,南窗下对床夜雨,亦足乐也。今乃以谗去,岂不痛哉!’乃作《满江红》词,有‘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句。”
《晋书·嵇康传》:“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
《后汉书·班超传》:“超自以久在绝域,年老思土。十二年,上疏曰:‘臣闻太公封齐,五世葬周,狐死首丘,代马依风。夫周齐同在中土千里之间,况于远处绝域,小臣能无依风首丘之思哉?蛮夷之俗,畏壮侮老。臣超犬马齿歼,常恐年衰,奄忽僵仆,孤魂弃捐。昔苏武留匈奴中十九岁,持节不辱,况臣奉大汉之威,而无鍖铅刀一割之用乎?前世以为疑,陛下断之,臣奉觞上千秋万岁寿。’书奏,帝感其言,乃征超还。”
《汉书·司马迁传》:“迁既被刑之后,为中书令,尊宠任职。故人益州刺史任安予迁书,责以古贤臣之义。迁报之曰:‘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书辞宜答,会东从上来,又迫贱事,相见日浅,卒卒无须臾之闲,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以死。”
或迎合朕意使人~者,朕之所恶,卿等其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