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3 05:01: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13:05
“切齿痛恨”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咬牙切齿,痛苦地恨”,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物极为痛恨,恨之入骨,表现出强烈的愤怒和仇恨情绪。它强调了情感的强烈和深刻,往往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反应。
“切齿痛恨”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其构成的字词在古代文学中多次出现。成语中的“切齿”通常用来形容因愤怒或痛苦而咬紧牙齿的状态,而“痛恨”则是对某事物的极端厌恶。这种表述方式在古代文人作品中常见,用以表达对敌人或不公正现象的愤怒。
“切齿痛恨”可以用于多种场合,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恨是一种强烈的情感,常常与正义、忠诚等价值观相结合。“切齿痛恨”反映了对社会不公、道德败坏等现象的强烈反感,这种情感在历史上促进了许多社会变革的发生。在现代社会,这种情感仍然存在,但在公众表达时往往需要考虑社会氛围和道德标准。
“切齿痛恨”给人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常常联想到背叛、痛苦和愤怒等负面情绪。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可以帮助人们释放内心的愤怒,也能引发他人的共鸣,使人们关注某些社会问题。
在生活中,我曾经历过朋友的背叛,那种“切齿痛恨”的感觉令我难以忘怀。我曾与他人分享这种经历,帮助他们理解愤怒与宽恕的关系。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切齿痛恨”:
往昔情谊如烟散,
背叛如刀割心间。
切齿痛恨难自已,
唯有泪水洗尘寰。
在英语中,可以用“bitter hatred”来表达类似的情感,但其情感强度和文化背景可能有所不同。西方文化中,仇恨常常被视为负面情感,强调宽恕和解脱,而在**文化中,恨有时被视为激励改变的动力。
通过对“切齿痛恨”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情感的复杂性和表达的重要性。在语言学中,能够准确表达情感不仅能增强沟通效果,也能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这一成语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帮助我更好地表达强烈的情感。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宋史·岳飞传》:“飞闻之,切齿痛恨。”
《晋书·王敦传》:“敦闻之,切齿痛恨。”
《三国志·魏书·董卓传》:“卓闻之,切齿痛恨。”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切齿痛恨。”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切齿痛恨。”
饱经战争创作的人,对侵略者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