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9:23:0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12:28
“切骨之仇”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像切割骨头一样的仇恨”。它形容仇恨极深,难以化解,通常用于形容由于重大损害或背叛而产生的强烈仇恨。
成语“切骨之仇”出自**古代文学,尤其是与战争和复仇主题相关的文学作品。具体的历史出处不太明确,但类似的表达和情感在古代典籍中频繁出现,如《史记》和《汉书》中常有描述深仇大恨的情节。该成语反映了古人对于仇恨和复仇的深刻理解。
“切骨之仇”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仇恨和复仇的主题经常出现在历史、文学和戏剧中。成语“切骨之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忠诚和背叛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但这种深仇大恨的概念仍然存在,特别是在处理重大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时。
“切骨之仇”给人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联想到痛苦、背叛和无法释怀的情感。使用这个成语时,常常会引发对过去伤痛的回忆,也可能让人思考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有一次朋友间的误会,导致了彼此的不信任,虽然没有达到“切骨之仇”的程度,但这种深深的伤害让我对友谊有了新的理解。之后我学会了更加重视沟通和理解,尽量避免矛盾的升级。
在一首诗中:
过去的恩怨如刀割,
切骨之仇永难和。
只愿风平浪静日,
不再思念旧时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bitter feud”或“deep-seated hatred”。这些表达也传达了深刻的仇恨感,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频率上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方文化中常常强调宽恕和和解,而“切骨之仇”更强调仇恨的深度和难以化解的特性。
“切骨之仇”是一个强烈而深刻的成语,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达,而是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思想。这个成语提醒我们,面对冲突时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促进理解和和解。
文秀当初谋他命时,还是一个小厮,如今顶冠束带,换了一番气象,如何便认得出。文秀乃切骨之仇,日夜在心,故此一经眼,即便认得。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操闻之,大怒曰:‘是何异于切骨之仇!’”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大怒曰:‘是何异于切骨之仇!’”
《汉书·王莽传下》:“莽闻之,大怒曰:‘是何异于切骨之仇!’”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大怒曰:‘是何异于切骨之仇!’”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怒曰:‘是何异于切骨之仇!’”
你若要起他的钱来,比要他的命更加刻毒,万一浪费了他一文半钞,更是一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