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44: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13:05
“切齿痛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咬牙切齿,心中痛苦”。它形象地表达了因愤怒、痛苦或悲伤而导致的内心深处的强烈情感,通常用于形容对某种情况或行为的极度愤慨和痛心。
“切齿痛心”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来源,但其构成的两个部分“切齿”和“痛心”在古文和诗词中常常出现。它们分别指代着愤怒(切齿)和悲痛(痛心),这两个情感在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所体现,比如古代诗人的抒情诗中,常常用这些词汇来表达对国家动荡、亲人离散等情境的无奈和痛苦。
“切齿痛心”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切齿痛心”在**文化中经常用于表达对社会不公、历史悲剧以及个人遭遇的不满与愤怒。随着社会的变迁,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依然很强,尤其是在对社会问题的讨论中,能够有效传达出人们的情感共鸣。
这个成语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强烈的愤怒和悲伤。它能够激发人们对不公与悲剧的深切同情,促使人们关注和反思社会现象,进而推动行动和改变。
在我的生活中,当我看到一些不公正的社会现象,例如贫困儿童的生存状态时,我常常感到切齿痛心。这种感觉促使我参与公益活动,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月明点滴泪如珠,
切齿痛心难自抑。
世间苦难谁人知,
愿为光明破黑雾。
这首诗表达了对社会苦难的深切感受,以及希望为之努力的决心。
在英语中,“grief”和“anger”可以表达类似的情感,但没有一个单一的成语完全对应“切齿痛心”。如“biting one's teeth”可以表达愤怒,但通常不带有痛心的情感。这显示出不同文化中对情感表达的细微差别。
通过对“切齿痛心”的学,我更加理解了语言中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这种成语不仅在语法和语义上有其独特的魅力,更在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下,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能够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情感和思想。
此臣之日夜切齿腐心也。
《宋史·岳飞传》:“飞闻之,切齿痛心。”
《晋书·王敦传》:“敦闻之,切齿痛心。”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闻之,切齿痛心。”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切齿痛心。”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之,切齿痛心。”
有心之人,方~,恨不得即剖其心,食其心;亏他还哄人说是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