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3:55: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4:53
成语“人浮于食”的字面意思是指“人多而食物少”,通常用来形容人口过多,导致资源(特别是食物)供不应求的情况。其基本含义强调了社会中人口与资源之间的不平衡,暗示着人们生存的困难和社会的压力。
“人浮于食”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原句是“人浮于食,国之所亡也”。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人口与资源关系的深刻思考,强调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口超过其所能提供的食物和资源,就会导致国家的衰亡。这一成语经过历史演变,逐渐成为描述人口过剩与资源不足现象的常用表达。
在不同的语境下,“人浮于食”可以用于:
在特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人浮于食”不仅反映了基本的生存问题,也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分配的不均等。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大城市正面临着类似的问题,成为讨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该成语让我联想到社会的不平等和人们生活的艰辛,常常引发我对资源分配和社会政策的思考。它让我意识到,解决人口与资源矛盾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一次志愿活动中,我曾参与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食物的项目。通过这个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人浮于食”所表达的困境,感受到资源短缺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也明白了改善这种状况的必要性。
在一首小诗中:
人浮于食苦难多,
梦回田园何处求?
愿将丰盈托希望,
共筑未来乐悠悠。
这首诗试图表达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尽管当前面临挑战,但希望依然存在。
在英语中,可以用“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来表达类似的意思,强调过多的人反而导致混乱和资源的浪费。虽然两者的具体含义有所不同,但都涉及到人和资源之间的关系。
通过对“人浮于食”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在表达社会问题时的重要性。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在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种成语的内涵,有助于提高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深度。
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资治通鉴·唐纪》:“人浮于食,而国用不足。”
《后汉书·王符传》:“人浮于食,而民多饥寒。”
《汉书·食货志》:“人浮于食,而天下不安。”
《史记·平准书》:“人浮于食,而民不聊生。”
《左传·宣公十五年》:“人浮于食,国之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