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1:3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55:02
“人浮于事”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人多浮在事情之上”,引申义是指人手过多,工作却少,或者人们在工作上没有实际的贡献,表现出一种浮夸或空洞的状态。它常用来形容工作效率低下或人力资源的浪费。
“人浮于事”最早出现在《左传》一书中,描述了某些时期人力资源过剩,而工作量却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成语的形成与**古代社会的劳动分工、经济状况以及政治管理有关,体现了对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重视。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企业、组织或团队内人力资源的配置不当,或者在某些情况下人们的工作状态不佳。它可以出现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人浮于事”反映了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关注。在现代社会,随着劳动分工的细化和技术的进步,如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成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课题。这一成语在现代企业文化中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管理者关注团队的效率和实际贡献。
听到“人浮于事”这个成语,会让我联想到职场中的压力与挑战。它不仅是对效率的警醒,也反映了对人力资源浪费的不满。这种情感使我在工作时更加关注自己的贡献和团队的协作。
在我的工作经历中,有一次团队项目因为人手过多,导致沟通不畅,项目进展缓慢。最终我们总结出“人浮于事”的问题,决定重新调整团队结构,从而提高了效率。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合理配置资源的重要性。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在这个纷繁复杂的城市里,许多人都在忙碌地追求成就,然而每当夜幕降临,便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弥漫开来,仿佛每个人都在‘人浮于事’,追逐着虚幻的目标,却忘记了真正的意义。”
在英语中,可以用“more cooks than broth”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意指人多反而造成混乱。这表明了不同文化中对人力资源配置的共同关注,不同语言中都有对这种现象的反思。
通过对“人浮于事”的学,我认识到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尤其在现代社会和职场中。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注重团队效率与个人贡献,反思在资源配置上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在语言学中,它提醒我关注词汇的内涵与背景,提升表达的深度与准确性。
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清史稿·食货志一》:“时议者多谓人浮于事,宜裁冗员,以节浮费。”
《明史·选举志三》:“时议者谓人浮于事,宜裁冗员。”
《宋史·食货志上》:“时议者以为人浮于事,莫若省并。”
《后汉书·崔骃传》:“骃上疏陈八事:一曰显文德,二曰褒武烈,三曰修旧功,四曰招俊乂,五曰明赏罚,六曰授民时,七曰人浮于事,八曰务农桑。”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吾闻之矣,人浮于事,事浮于人,此天下之通患也。’”
西汉时期,戴圣在《礼记》中讲述才能与俸禄的关系:俸禄和职位超过自己的能力和贡献,那就类似贪污;自己的勇力和贡献超过了俸禄和职位,就近似于廉洁。因此君子宁肯让自己浮于俸禄之上,也不愿让俸禄浮于自己能力之上
老兄还没有晓得这里的情形,实在~,安插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