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1:43:4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36:28
“未易之才”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尚未容易得到的人才”。它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非常优秀,但又难以获得或培养的人才,强调了人才的稀缺性和重要性。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献和哲学思想。可以与《尚书》中的相关内容相联系,古人对于人才的重视由来已久,强调了人才在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关键作用。虽然没有明确的文献直接形成这个成语,但其内涵与传统文化中的“贤才”观念息息相关。
“未易之才”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述那些难以寻觅的英雄或智者;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评价某个人的才能或潜力;在演讲中,领导者可能会提到“未易之才”来强调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的必要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人才一直被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的“士”阶层被广泛认为是国家的栋梁,现代社会则更加重视创新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因此,成语“未易之才”在现代社会同样适用,尤其在竞争激烈的职场和快速发展的科技领域。
“未易之才”这一成语让我联想到那些在逆境中奋斗的优秀人才,他们的努力和坚持常常令人敬佩。它也提醒我在生活中珍惜身边的优秀人才,并努力去发掘和培养他们的潜力。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位年轻的同事,他在技术上的才能让人惊讶,但由于经验不足,初期并没有得到重视。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他逐渐展现出了“未易之才”的特质,最终成为团队的核心成员。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未易之才”:
山高水长觅贤才,
未易之才梦中来。
春风化雨育英俊,
愿以群星共此怀。
在英语中,“rare talent”可以被视为与“未易之才”相似的表达,强调了人才的稀缺性。在不同文化中,人才的定义和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但对人才的重视普遍存在。
通过对“未易之才”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才的重要性以及在各种情境中如何恰当地使用这个成语。它提醒我在学和工作中,如何更好地识别和培养周围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激励我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在语言学*中,这种成语的掌握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也让我更加欣赏和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
旬初辟大民掾,桓温至重之,常称王掾必为黑头公,未易才也。
《汉书·艺文志》:“未易之才,不可以为大夫。”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梁尝有栎阳逮,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未易之才,不可以为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