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1 00:19: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35:55
“未亡人”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尚未去世的女人”,通常指的是失去丈夫的女性,但她仍然活着。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在丧偶状态下的女性,暗示着她们的独立性与生活的继续。
“未亡人”一词来源于古代汉语,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这个词汇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角色的理解,尤其是在丈夫去世后的社会地位和生活状态。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提到的“未亡人”通常涉及到情感、家庭以及社会责任等方面。
“未亡人”在不同的语境下有多种使用方式。在文学作品中,往往用来描写女性在失去丈夫后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挣扎。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讨论与家庭、婚姻相关的话题。在演讲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引出对女性独立与权利的讨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未亡人的地位相对复杂,常常需要承受社会的偏见和压力。在现代社会,随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未亡人的形象逐渐从悲惨的受害者转变为独立坚强的个体,反映了社会观念的变迁。
“未亡人”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女性的坚韧与勇气。它不仅是对女性角色的一种描述,也让我思考丧失与继续生活之间的关系。这种情感反应促使我更加同情和理解那些经历了重大生活变故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位邻居是一位未亡人。她在失去丈夫后,依然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帮助他人。她的故事让我深刻认识到,尽管生活中会有失去,但勇敢前行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描绘一位未亡人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建立生活与事业,最终成为社区的榜样:
在灯火阑珊的夜晚,未亡人李梅在窗前静静思考。虽然失去了爱人,但她的心中依然燃烧着希望的火焰。她开始尝试着把爱化作力量,开了一家小店,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widow”,也指失去丈夫的女性,但在文化背景下,西方社会对未亡人的理解和支持相对更加开放和多样化。这种差异反映了不同文化对女性角色的期待和态度。
通过对“未亡人”这个成语的深入理解,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与社会的反映。这个成语在表达对女性坚韧精神的赞美时,也让我反思自身在面对困境时的态度与选择。它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情感与思考的载体。
夫人闻之,泣曰:‘先君以是舞也,习戒备也。今令尹不寻诸仇,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
《晋书·后妃传上》:“未亡人,寡妇也。”
《后汉书·皇后纪下》:“未亡人,寡妇之谓。”
《汉书·外戚传上》:“未亡人,寡妇之称。”
《史记·项羽本纪》:“未亡人,谓寡妇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未亡人,寡妇也。”
上海的寓公们为国家担惊受恐够了,现在国家并没有亡,不必做~,所以又照常热闹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