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0:07: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35:52
成语“未了公案”字面意思是“尚未解决的案件”。“未了”表示尚未结束或解决,“公案”指的是法律案件或公事。整体而言,这个成语指代尚未解决的问题或悬而未决的事情。
“未了公案”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法律制度与审判过程。在古代,案件往往需要经过漫长的审理程序,许多案件由于各种原因,如证据不足、审判延误等,常常处于未决状态。这个成语的使用反映了社会对法律公正的期待和对未决案件的焦虑。
该成语可以用于法律、政治、商业及个人生活等多个领域。在法律场合,它可以用于描述一个尚未判决的案件;在商业中,可以指某个尚未达成的交易;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尚未解决的争端或问题。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的传统文化中,法律与正义一直是重要的主题。成语“未了公案”不仅反映了法律程序的复杂性,也体现了人们对公正的渴望。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讨论法律改革和公正审判时,提醒人们关注未解决的问题。
“未了公案”常常给人一种焦虑和不安的感觉,反映了人们对不确定性和未解决问题的担忧。它也可能引发对法律制度和社会正义的思考,促使人们关注那些被忽视的问题。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起邻里之间的纠纷,双方都认为对方有错,但并没有人愿意主动解决。这件事情在社区中成为了一个“未了公案”,让人们感到困扰。最终,在一次社区会议上,大家坐下来沟通,才终于将这个问题解决。
在一个古老的城镇,有一个未了公案,关于一位失踪的商人。他的家人四处寻找,然而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一个神秘的山谷。传言说,山谷中隐藏着巨大的财富,也许这与商人的失踪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终,勇敢的年轻人决定踏上这条探寻真相的旅程...
在英语中,可以用“pending case”或“unresolved issue”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表达同样传达了一个案件或问题尚未解决的状态,但在文化背景中,法律体系的差异可能影响对解决时间和过程的期待。
通过对“未了公案”的学,我意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达,更是反映了人们对法律、正义与解决问题的深切关注。在我的语言学与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我的文化意识,提高我的表达能力,让我在沟通中更具深度与层次。
时有僧问:‘如何是先师未了底公案?’师便打曰:‘祖祢不了,殃及儿孙。’
《红楼梦》第五十八回:“那些未了公案,一时也难尽述。”
《清史稿·食货志》:“未了公案,累累如山。”
《明史·刑法志》:“旧案未了,新案又起。”
《资治通鉴·唐纪》:“此未了公案,后世必有议者。”
《宋史·艺文志》:“未了公案,犹存疑义。”
文成公于‘思无邪’自为一说,前辈谓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