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2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02:45
成语“从俗浮沉”字面意思是“随大流而起伏”。基本含义指的是一个人或事物随着社会风气或潮流的变化而变化,常常带有一种消极的意味,表示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从俗浮沉”并没有特定的历史典故或文献出处,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与传统思想有密切关系。古代儒家思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独立思考,而“从俗浮沉”则反映了一种对于社会风气的盲从,隐含对个体缺乏主见的批评。
该成语常用于对社会现象、个人行为的评价,尤其是在讨论人们在社会潮流中失去自我时。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常见于日常对话,尤其是在批评时使用。例如,在谈论一些流行文化现象时,可以说“很多人都在从俗浮沉,根本不在乎自己的真实想法”。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尤其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年轻人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压力,容易“从俗浮沉”。这一成语提醒人们在追求潮流的同时,也要保持自我思考与独立判断的能力。
“从俗浮沉”给我带来的联想是对个体价值的关注,和对社会风气的反思。它让我思考在生活中是否有时候我也会随波逐流,而不是坚持自己的信念。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因为朋友的影响而选择某些流行的活动,结果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后来我尝试更加关注自己的兴趣和想法,努力避免“从俗浮沉”的状态。
在一个短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潮起潮落随波行,
浮沉俗世梦中醒。
唯有心中常明镜,
自知自省展翅鸣。
这首诗通过意象表现了在社会潮流中保持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go with the flow”,虽然它的语气相对中性,但同样传达了随波逐流的概念。其他文化中可能也有类似的表达,但具体的情感色彩和社会背景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从俗浮沉”的深入分析,我意识到在现代社会中,保持独立思考和自我意识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还能帮助我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晰的方向。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也能深化对社会现象的反思。
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感。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遇物便了。言无烦舛,有亦辄觉。建武中,齐宜都王铿为明帝所害,其夜,弘景梦铿别相访,遂吟曰:‘昔日初荣禄,今兹始寂寞。欲知相从尽,松柏埋烟壑。’弘景素无宦情,谢遣干禄,朝廷以其贫约,赐以布帛。”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
《后汉书·范滂传》:“滂登车揽辔,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及至州境,守令自知臧污,望风解印绶去。其所举奏,莫不厌塞众议。会诏三府掾属举谣言,滂奏刺史、二千石权豪之党二十余人。尚书责滂所劾猥多,疑有私故。滂对曰:‘臣之所举,自非叨秽奸暴,深为民害,岂以污简札哉!间以会日迫促,故先举所急;其未审者,方更参实。臣闻农夫去草,嘉谷必茂;忠臣除奸,王道以清。若臣言有贰,甘受显戮。’吏不能诘。滂睹时方艰,知意不行,因投劾去。”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然诸侯尚奢移,不遵典籍;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