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07: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10:00
成语“折简相召”字面意思是“折叠的简册互相召唤”。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们之间的相互邀请或联络,尤其是在书信、文书等方面的沟通交流。它传达了一种亲密的社交关系或友好的互动。
“折简相召”出自《左传》,原文描述了古代人们使用简册来互相联系的方式。在古代,折叠的简册是一种通信工具,能够方便地传递信息和邀请。成语的形成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重视,以及通过书信沟通的传统。
在文学作品中,“折简相召”常用于描绘古代文人之间的友谊与交流。在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朋友之间的约定、邀请等。在演讲中,使用该成语可以传达一种温暖、亲切的情感,增强听众的共鸣。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折简相召体现了古代文人之间的礼仪与情感。在现代社会,虽然通信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这种相互联系的精神依然存在,特别是在维持友谊和社交网络方面。
“折简相召”让我联想到古代文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和对诗歌的热爱。它带给我一种温暖的情感,让我想起和朋友们分享生活点滴的美好时光。
在一次聚会上,我和朋友们讨论了古代文人如何通过书信保持联系。我提到了“折简相召”,大家都很感兴趣,并分享了自己通过社交媒体与老朋友保持联系的故事。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折简相召”:
月下折简相召,
友谊如诗共吟。
千里之外共此时,
心声传递无尽情。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keeping in touch”,虽然其直接含义与“折简相召”不同,但都强调了人际关系的维持。不同文化中对人际关系的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在各个文化中,保持联系的方式和重要性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折简相召”的学*与分析,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人际关系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仅是一个词语,它承载了文化、情感和历史的厚重。它提醒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也要珍惜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保持真诚的交流。
卿直以折简召我,我当敢不至邪?而乃引军来乎!
《旧唐书·李光弼传》:“光弼以书召思明,思明得书不答,而告诸将曰:‘李公折简相召,我当往见。’”
《南史·王僧虔传》:“僧虔少时,群从并会,折简相召,无不毕至。”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拜护军,又苦求宣城郡,不许,乃以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时殷浩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以与浩书劝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止之,言甚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羲之深耻之,遂称病去郡,于父母墓前自誓,终身不复出。”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太祖乃自力劳军,令军中促为攻具,进复攻之,与布相守百余日。布数挑战,太祖不出,折简召布,布乃出。”
《后汉书·袁绍传》:“绍折简以召之。”
尺书征建鄴,折简召长安。(《魏书·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