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27:2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09:42
“折冲御侮”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武力和智慧来抵御侮辱”。其中“折冲”意指用兵器对敌人进行冲击,而“御侮”则是指抵御外来的侮辱或侵害。整体上,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通过武力和勇气来抵御外部的侵扰或侮辱,强调了勇敢和智慧的结合。
“折冲御侮”出自《左传》,是古代**政治、军事、外交中的重要策略。成语中所提到的“折冲”,原意为冲锋陷阵,强调了在面对敌人时的决绝和勇气。而“御侮”则是指保卫国家和人民,捍卫尊严。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士人对于军事和政治的思考,强调了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应对策略。
“折冲御侮”常用于形容在危机时刻,通过勇敢和智慧抵御外部的攻击或挑战。在文学作品中,通常用来描述英雄人物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形容个人在工作或生活中面对压力、挑战时采取的积极应对态度。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折冲御侮”在古代是士人和将领所推崇的精神,强调了勇敢和智慧的结合。在现代社会,尽管战争形式发生了变化,但面对竞争和挑战时,这种精神依然适用,尤其是在职场中,勇于面对困难、积极应对挑战的态度仍然被广泛推崇。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面对挑战时的勇气和智慧,激励我在生活中勇于面对困难和不公。在表达时,它能传递出一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情感,增强了言语的力量。
在我大学期间,面对学业压力和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我时常提醒自己要“折冲御侮”。有一次,在重要的考试前,我通过制定详细的复*计划和采取积极的心理暗示,成功克服了紧张和不安,最终取得了理想的成绩。
在一次诗歌创作中,我尝试将“折冲御侮”融入其中:
风起云涌战鼓鸣,
折冲御侮壮士情。
勇者无畏迎敌来,
智者谋略定胜负。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o stand one's ground”,意指在面对挑战时坚持自己的立场。虽然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两者都强调了面对压力时的勇气和决心。
通过对“折冲御侮”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勇敢面对挑战的重要性。这不仅在语言表达中丰富了我的词汇,也在生活中鼓励我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这个成语在现代社会的适用性让我意识到,在任何时代,勇气和智慧的结合都是应对困境的有效策略。
武臣折冲曰御侮。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颙亦深器之。”
《后汉书·班超传》:“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其后行诣相者,曰:‘祭酒,布衣诸生耳,而当封侯万里之外。’超问其状,相者指曰:‘生燕颔虎颈,飞而食肉,此万里侯相也。’久之,显宗问固:‘卿弟安在?’固对曰:‘为官写书,受直以养老母。’帝乃除超为兰台令史。”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拔出同列,继四父而辅政,欲令名誉日盛,遂折节事下士,赈施宾客,家无余财。”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曰:‘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赵十余年,赵王之贵戚大臣无称述先生者,是先生无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晋侯使郤克以车八百乘伐齐,齐师败绩,晋师追之,及于莘,齐侯使高固、国佐以车五百乘逆战,晋师乃还。”
参赞大臣,徒取充位如此,有如敌骑长驱,尚能~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