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32:4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04:26
“启宠纳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开启宠爱,接受侮辱”。这个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对他人的无原则的迁就和包容,甚至是接受他人的轻慢与侮辱,往往带有贬义,指代一种软弱无能、缺乏自尊的态度。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不详,可能是由古代文学作品或历史**演变而来的。其组成部分“启宠”与“纳侮”分别涉及到对他人情感的接受和对自身尊严的放弃。可以推测,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个人尊严与关系维护之间矛盾的思考。
“启宠纳侮”常用于描述一些人在面对他人轻视时仍然选择包容的态度,尤其是在职场或家庭关系中,表现出对无礼行为的纵容。它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适合用于日常对话,例如描述某人对伴侣的过度迁就。
同义成语:忍气吞声、低声下气
反义成语:坚守原则、勇于反抗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与包容,往往会导致一些人为了维护关系而选择“启宠纳侮”。然而,现代社会提倡自我尊重与独立,过度的包容可能导致个人界限的模糊。因此,在现代语境下,这个成语的适用性逐渐受到质疑。
“启宠纳侮”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复杂的。它让我想到那些在亲密关系中,因过度迁就而失去自我的人。我联想到生活中许多因容忍而导致关系失衡的例子,这让我更加明白自我尊重的重要性。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朋友对我说了一些不太友好的话,而我当时选择了沉默,心中却有些不满。事后我意识到,过度的迁就和包容可能会让人觉得我软弱,因此在今后的交往中,我会更加注意边界,避免“启宠纳侮”的局面。
在春天的花园里,花儿争相开放,然而有一朵娇羞的花儿,尽管旁边的风儿肆意吹拂,依然选择启宠纳侮,默默承受这份轻慢,心中却渴望着能有一天,展现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urning the other cheek”,意指在受到冒犯时选择不反击,虽然有相似之处,但在文化背景和情感色彩上有所不同。这个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提倡宽容,而“启宠纳侮”更多体现了对自我尊严的放弃。
通过对“启宠纳侮”的分析,我认识到自我尊重与对他人宽容之间的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们,过度的包容可能会导致自身的缺失,因此在生活中应适时设定界限,以保护自己的尊严和内心的平衡。
启宠纳侮,其此之谓也。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既得荆州,乃启宠纳侮,以自固其位。”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得冀州,乃启宠纳侮,以自大其家。”
《汉书·王莽传上》:“莽既得志,乃启宠纳侮,以自高其位。”
《史记·项羽本纪》:“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启宠纳侮,吾必诛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启宠纳侮,无乃不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