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07:29: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24:18
成语“痛抱丧明”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可能是一个误读或是一个不常见的表达。如果我们来分析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可以将其拆分为“痛”、“抱”、“丧”、“明”四个部分。以下是对每个部分的简单分析:
结合起来,“痛抱丧明”可以理解为一种痛苦地承载着失去光明的状态,象征着深重的悲伤和绝望。
由于“痛抱丧明”并非历史上常见的成语,无法提供具体的历史背景或文学出处。然而,可以推测其可能源自于对人生苦难的描绘,体现出古代文学中常见的对失去与痛苦的深刻反思。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可能用于描绘人物在经历重大损失后的情感状态,或在诗歌中表达对失去的强烈怀念。在日常对话中,或许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经历了重大挫折后的心情。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中国文化中,失去与悲痛是人生常态,尤其在传统文学和戏剧中,常常通过对悲伤情感的描绘来反映人性和命运的无常。现代社会中,尽管人们的表达方式有所变化,但对痛苦体验的共鸣依然存在。
这个成语唤起了一种浓重的悲伤感,联想到失去的痛苦与无法释怀的情感,能够引发对生命脆弱与无常的深刻思考。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当我失去至亲时,确实感受到痛抱丧明的深重悲痛,这种情绪影响了我的生活和心态,令我更加珍惜身边的人。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写道:
月明点滴如泪,痛抱丧明难释怀,
往昔情景浮心头,幽幽苦影伴我回。
在其他文化中,也存在类似表达失去与痛苦的成语或短语,例如英语中的“grief-stricken”或“deep sorrow”,它们同样表达了深切的悲痛与失落感。
通过对成语“痛抱丧明”的分析,我深入思考了失去与悲痛的情感,以及如何在语言中表达这种复杂的情感。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理解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余非痛死者,痛生者耳。六旬衰老,痛抱丧明,仅此遗嫠,尚不能承欢终老。孙未成人女未嫁,哀哀茕独,极人世之惨境矣。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绍闻之,痛抱丧明。”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痛抱丧明。”
《汉书·王莽传下》:“莽闻之,痛抱丧明。”
《史记·晋世家》:“晋侯闻之,痛抱丧明。”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痛抱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