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18: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49:56
“丧尽天良”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字面意思为“丧失了所有的良心”。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缺乏基本的道德良知,做出一些非常恶劣的事情,甚至不顾及他人的痛苦和感受。
“丧尽天良”这个成语的来源并不是特别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道德观念。在古代**,良心被视为人类最基本的道德标准,若丧失良心,就意味着一个人道德沦丧。相关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提到人们因贪婪、欲望而抛弃良知,导致种种悲剧。这个成语强调了道德败坏和人性扭曲的主题。
“丧尽天良”常用于批评那些做出不道德行为的人。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描绘反派角色的冷酷无情。在日常对话中,人们也会用它来指责那些不顾他人利益的人,比如一些商人为了利益而欺骗顾客,或者某些政治人物的背叛行为。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良心被视为道德的基本标准。因此,“丧尽天良”不仅是对个体道德的谴责,也反映了社会对道德沦丧的恐惧。在现代社会中,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面对商业伦理、政治腐败等问题时,能够引发人们的强烈共鸣。
“丧尽天良”这个成语常常带有愤怒和失望的情感色彩。它让我联想到一些社会新闻中揭露的丑闻,如贪污、欺诈等行为,这些行为常常让人感到震惊和愤慨。使用这个成语时,表达的不仅是一种对行为的指责,更是一种对人性良知的呼唤。
在我个人的生活经历中,曾有一次目击到某商家为追求利益而欺骗顾客的**。当时我心中充满了愤怒,脑海中浮现出“丧尽天良”这个成语,正是对他们行为的真实写照。这使我更加意识到在商业活动中坚守良知的重要性。
在某个小故事中,可以这样写: “在那个小镇上,有一家商铺,老板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不惜丧尽天良,售卖过期的食品。镇子上的人们虽然心存警惕,但依旧被低价所吸引,直到有一天,一位老奶奶因食物中毒而倒下,才让大家意识到,良心的丧失不仅是对自己的伤害,更是对整个社区的破坏。”
在英语中,有一个类似的表达是“lost all sense of morality”,同样可以用来指代道德沦丧。不同文化中对道德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同,但对“丧失良心”这一现象的反感却是普遍存在的。
“丧尽天良”这个成语不仅在表达上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也在道德层面上提醒我们警惕良知的流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态度,同时也促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反思自己的道德标准。
今人既富贵骄奢矣,而又丧尽天良。
如今~的官府要害他们,因此上我家里躲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