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42:5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9:55
“恨之入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对某人或某事的仇恨深入骨髓,形容对人或事的仇恨情感非常强烈,无法消除。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表达强烈的敌意和愤怒。
“恨之入骨”出自《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原文为“只因我恨之入骨,何以不恨之深”。这部小说是清代作家曹雪芹的代表作,描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等人物的复杂情感和命运,展现了人性和社会的多样性。该成语在小说中表达了人物之间深刻的情感冲突。
“恨之入骨”可以用于多种场合,包括:
在**文化中,仇恨和情感常常反映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恨之入骨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也可以反映出社会对不公或恶行的强烈反应。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直接表达仇恨可能不被提倡,但对某些现象的强烈反感仍然存在,成语的使用依然适用。
“恨之入骨”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强烈和激动的,它会引起对个人经历中被背叛或伤害的联想。此成语在表达愤怒和绝望时,能够增强语言的情感力度。
在生活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个背叛我的朋友,当时我的感觉正是“恨之入骨”。我意识到,这种强烈的情感不仅让我难以释怀,也让我更珍惜真诚的友谊。后来,我尝试用这个成语来形容我的感受,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当时的情绪。
在创作中,我可以将“恨之入骨”融入诗句中:
月明点滴夜如水,
心中恨意入骨回。
曾经亲密如手足,
如今却是仇敌非。
这样的使用展示了成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在英语中,“hatred deep in the bones”可以与“恨之入骨”相对应,表达类似的情感。这种表达在不同文化中都体现了对强烈仇恨的相似理解和感受。
通过对“恨之入骨”的全面分析,我更加理解了这个成语在表达强烈情感时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面对冲突和情感时,如何更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感受。这种成语的学*对我的语言能力和情感表达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
《宋史·岳飞传》:“秦桧闻之,恨之入骨。”
《晋书·王敦传》:“敦闻之,恨之入骨。”
《三国志·吴书·周瑜传》:“瑜闻之,恨之入骨。”
《后汉书·袁绍传》:“绍闻之,恨之入骨。”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汉王在成皋,恨之入骨。”
那知府亦~,一处处弄得天怒人怨,在他自己始终亦莫明其所以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