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59:0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07:07
“仙风道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像仙人一样的风范和道家修道者的骨骼。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气质高雅、超凡脱俗,给人一种飘逸、神秘的感觉,常常与道教文化中的神仙形象相关联。
“仙风道骨”源于道教文化,强调修道人的高尚品德和超凡境界。成语的具体出处较为模糊,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道家思想的崇拜,尤其在唐宋时期,许多诗人和文人都受到道教哲学的影响,常常将“仙风道骨”用作对士人或隐士的赞美。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仙人和道教有着深厚的根基,许多人追求的是一种与世无争、淡泊明志的生活方式。“仙风道骨”所体现的超然气质,往往被视为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在现代社会中,虽然快节奏的生活使人们更加关注物质,但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依然存在,尤其在一些哲学、心灵成长的讨论中。
“仙风道骨”给人一种宁静、超然的感觉,仿佛在提醒人们要追求内心的平和与高尚。当我想到这个成语时,脑海中浮现出青山绿水、隐士山居的景象,传递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方式。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遇到一位老师,他的气质和教导方法让我觉得他有着“仙风道骨”的风范。每当我感到迷茫时,想起他的话语和态度,总能让我重新找到方向。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融入“仙风道骨”:
青松傲立云间舞,
仙风道骨自天成。
月照幽径归何处,
心随流水远无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thereal”或“otherworldly”,用来形容某种超脱的气质。不过,这些词汇并没有“道”或“仙”的文化背景,无法完全传达“仙风道骨”的深层含义。
通过对“仙风道骨”的学,我意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思想的载体。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视角,让我更加理解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时,它也提醒我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不要忘记内心的修养与提升。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明史·方伎传·张三丰》:“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其号也。以其不饰边幅,又号张邋遢。颀而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辄尽,或数日一食,或数月不食。书经目不忘。游处无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谐,旁若无人。”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关西逸人吕洞宾有剑术,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世以为神仙,皆数来抟斋中,人咸异之。”
《新唐书·李白传》:“白自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骜放不自修,与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璡、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酒中八仙人’。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太平广记》卷五十六引《续仙传》:“蓝采和,不知何许人也,每行歌于城市乞索,持大拍板,长三尺馀,常醉踏歌,老少皆随看之,机捷谐谑,人问应声答之,笑皆绝倒,似狂非狂,行则振靴言:‘踏歌蓝采和,世界能几何?红颜一春树,流年一掷梭。’然常若狂歌,人莫知其旨。后踏歌于濠梁间,酒楼乘醉,有云鹤笙箫声,忽然轻举于云中,掷下靴衫腰带拍板,冉冉而去。”
唐·李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