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30: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34:49
成语“旁若无人”字面意思是“在旁边就像没有人一样”,引申含义为形容一个人自顾自地做事,不把旁边的人放在眼里,表现出极大的自信或者无所谓的态度,通常带有一些负面的评价。
“旁若无人”最早出现在《论语·卫灵公》中,原文为“子游曰:‘无所不用其极’,子曰:‘可。’”后来的解释和引申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理解。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与古代文人的自信和傲慢有关,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个人表现和自我意识的看重。
“旁若无人”可以用在多种场景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旁若无人”反映了一种自我意识的极致表现,可能与儒家思想中强调的“中庸”相悖。但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自信和自我中心的表现也被视为一种个性和力量的体现,尤其在职场和社交场合。
“旁若无人”让我联想到一种无畏和自信的态度,尽管这种态度有时可能显得傲慢或不尊重他人。在沟通中,我会谨慎使用这个成语,以免传达出负面的情感。
在一次社交聚会上,我看到一个朋友在谈话时完全无视其他人的意见,旁若无人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情景让我想到这个成语,意识到在社交中,尊重他人的表现是多么重要。
在一个故事中,我可以写道: “她在舞台上舞动,旁若无人,仿佛时间在她的旋转中停滞,观众们都被她的魅力所吸引,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在英文中,类似的表达是“as if no one is around”,也有相似的含义。不同文化中对这种行为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个体主义,而在东方文化中则更注重集体和谐。
通过对“旁若无人”的全面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行为的描述,更反映了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态度。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极具价值,帮助我们理解自我表现与他人感受之间的平衡。
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晋书·王徽之传》:“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时人谓之‘竹痴’。性卓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尝从温及征西将军道子猎,时雨霁,车骑甚盛,徽之独乘小舟,旁若无人。”
《史记·刺客列传》:“荆轲嗜酒,日与狗屠及高渐离饮于燕市,酒酣以往,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于市中,相乐也,已而相泣,旁若无人者。”
战国后期,卫国人庆卿(荆轲)到处游说六国抗秦,遭到赵国的轻视,就去燕国,结识了乐师高渐离,他们志趣相投,经常在一起喝酒唱歌,唱到高兴时,旁若无人。燕太子丹在田光的引见下,劝说荆轲去刺杀秦王,他们都没有成功
陈太尉初下船时,昂昂然,~,坐在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