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32: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55:41
“凭轼旁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凭靠在车轼旁边观看”。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旁边观看,不参与其中,通常暗示一种冷漠或不干预的态度。
该成语的历史背景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推测其源于古代马车的使用场景。轼是车的前部,古人常常在车旁等待或观察周围的情况,因此“凭轼旁观”可以理解为一种旁观者的姿态。虽然在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在一些文学作品中,类似的表达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不参与事情进展的人。
“凭轼旁观”通常用于描述那些在某种事务中保持旁观态度的人。它可以出现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凭轼旁观”反映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即许多人对社会问题或他人困境采取冷漠态度。这种现象在网络时代尤为突出,人们往往在社交媒体上评论他人而不付诸行动。成语的使用可以引发对社会责任感的思考。
“凭轼旁观”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无奈与失落。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关键时刻选择沉默的人,或是明知应出手相助却无动于衷的旁观者。这种态度可能导致对社会问题的忽视,也可能引发对道德责任的反思。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目睹过一个朋友在争论中选择“凭轼旁观”。当时,大家都在激烈讨论一个项目的方向,而他却一直保持沉默。后来他告诉我,他认为争论没有意义,选择不参与是为了避免冲突。这让我意识到,旁观有时是为了保护自己,但也可能错失了表达意见的机会。
在一次写作中,我尝试将“凭轼旁观”融入到一首小诗中:
在喧嚣中我立, 仅凭轼旁观。 风起云涌事, 心似静水湾。
在英语中,“to sit on the sidelines”可以与“凭轼旁观”相比较,都表达了不参与某件事情的态度。但在不同文化中,旁观的态度可能会被理解为不同的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某些文化中,旁观者可能被认为是冷漠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保持距离则被视为一种成熟的选择。
通过对“凭轼旁观”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表达,它蕴含了对社会责任与参与的重要思考。在学*和表达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也能引发对当下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
土人自此以为俄不足为战,诸国皆凭轼旁观。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曹操凭轼而观,笑曰:‘此小儿辈耳。’”
《后汉书·袁绍传》:“绍凭轼而观,意气自若。”
《汉书·王莽传上》:“莽凭轼下齐,皆平除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凭轼而观,笑而不言。”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凭轼而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