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3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4:50:09
“冷眼旁观”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为用冷静而旁观的态度看待事物。其基本含义是指以一种超然和不参与的态度来观察他人的行为或**,通常带有一定的批判或不屑的意味。
“冷眼旁观”出自于清代作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在这部作品中,蒲松龄通过故事表达了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与思考。成语中的“冷眼”强调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而“旁观”则指不直接参与。
“冷眼旁观”经常被用在描述人们对某个**或争论的态度时,如在文学作品中、日常对话中或演讲中。比如在讨论社会问题时,有人可能会说:“在这样的争论中,我选择冷眼旁观,不想参与其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冷眼旁观”常常用来形容对社会现象、政治**或他人冲突的冷漠态度。在某些文化背景下,这种态度可能被视为缺乏社会责任感,但在另一些情况下,它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理智的选择,尤其是在复杂的局势中。
“冷眼旁观”给人一种超然、冷静的印象,有时也带有批判的情绪。它引发的联想包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人性的观察,以及一种对参与纷争的警惕感。这种态度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情况。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经历过一场朋友间的争吵。我选择了“冷眼旁观”,因为我意识到参与其中只会加剧矛盾。我从旁观察,后来在合适的时机提供了建议,帮助他们和解。
在某个寒冷的冬日,雪花纷飞,街上行人匆匆。我坐在咖啡馆的窗边,冷眼旁观着这一切:孩子们在雪地里打闹,情侣们在寒风中相依,路过的行人各自忙碌,似乎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都在上演着不同的故事。
在英语中,可以用“to observe from a distance”来传达类似的意思,但可能缺乏“冷眼”的感情色彩。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也存在,但其内涵和使用情境可能会有所不同。
通过对“冷眼旁观”的学*,我理解到在复杂的社会互动中,有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冷静的观察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在语言表达中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面对纷争时能够更理智地作出判断。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参与与观察之间找到平衡,既可以保持独立思考,又不失对社会的关注。
故其后复申炎所陈,荐举之说,乃是首尾专为王地,冷眼旁观,手足俱露,甚可笑也。
诗云:“一局输赢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欲知目下兴衰兆,顺问傍观冷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