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7:56: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00:46
“明眸皓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明亮的眼睛”和“洁白的牙齿”。它用来形容人的容貌美丽、清秀,常常指女性。这个成语强调了眼睛和牙齿的亮丽,寓意着健康和美丽。
“明眸皓齿”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诗中提到:“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其中提到的“皓齿”代表洁白的牙齿,结合“明眸”则描绘了美丽的容貌。这一成语在古代文学中便有了广泛的使用。
“明眸皓齿”在文学作品中常用于描绘女性的美丽,常见于诗歌、小说等文艺作品中。在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来赞美某人的外貌,尤其是在介绍或评价女性时。同时,在演讲中,使用该成语也能为语言增添文采和韵味。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明眸皓齿”在**文化中常与美的标准相关,尤其在古代,女性的美是通过这种外貌特征来表现的。随着现代社会对美的定义逐渐多元化,这一成语仍然在赞美美丽时被广泛使用,但美的标准也开始包括个性、智慧和气质等多方面的特质。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古典诗词中描绘的美丽女子,带有一种优雅和轻灵的气质。它常常引发对美的向往,唤起心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明眸皓齿”来形容我的一位朋友。她的笑容总是让周围的人感到温暖和愉快,确实符合这个成语的描述。
在一首小诗中:
春风拂面花开时,
明眸皓齿笑嫣然。
人间美景何其多,
唯有君子最芬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beautiful eyes and white teeth”,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意思相近。这显示了在不同文化中对美的共通认知。
通过对“明眸皓齿”的学,我认识到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装饰,更是文化的体现。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起到了丰富语汇和提升表达能力的重要作用。成语的使用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汉语言的美感和细腻。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汉书·张良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黰黑而甚美,光可以鉴,名曰玄妻。”
《诗经·卫风·硕人》:“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楚辞·大招》:“青色直眉,美目媔只。”
~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