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2:51: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00:45
“明见万里”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眼睛明亮,可以看到万里之外”。它的基本含义是指视野宽广,能够明白事物的真相,也比喻人的见识和眼光非常开阔,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
该成语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视野和远见的赞美。在古代,山水辽阔,能够“明见万里”象征着一种高远的境界和深刻的智慧。可能与古代诗词中常有的描写自然景观和哲理的结合有关。
在现代汉语中,“明见万里”常用于形容一个人视野广阔、见识丰富的场合。例如,在学术讨论中,谈论某位专家的深刻见解时,可以说:“他的观点让我们明见万里。”在日常对话中,也可以用来称赞朋友的远见卓识。
同义成语:高瞻远瞩、洞若观火、深思熟虑。
反义成语:目光短浅、视野狭隘。
在**传统文化中,智慧和见识被视为重要的品质。古代文人常常以“明见万里”来形容那些有远见卓识的人。现代社会,尤其在快速发展的科技和经济环境中,具备“明见万里”的能力尤为重要,能帮助个人和组织把握机遇,规避风险。
“明见万里”给人一种开阔、明亮的感觉,联想到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智慧。它激励人们追求知识、扩展思维,使我在表达时更倾向于使用一些能够展现深度和广度的词汇。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我常常试图用“明见万里”来激励自己,要求自己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见识。在一次团队讨论中,我引用了这个成语,鼓励大家要有长远的目标和视野。
在一首关于追求理想的诗中,我尝试融入“明见万里”:
逐梦在苍穹之下,
明见万里不觉疲,
纵使风雨阻我行,
心中信念永不移。
在英语中,“visionary”或“far-sighted”可以与“明见万里”相对应。这些词汇同样强调了远见和前瞻性,但在文化背景上,西方的“visionary”通常与创新和变革联系更为紧密。
通过对“明见万里”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考。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有助于提高表达的深度和广度,也能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的丰富内涵。
真可谓明见万里,智察秋毫。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曰:‘吾虽不才,明见万里,岂不知此乎?’”
《明史·徐达传》:“达曰:‘吾虽不才,明见万里,岂不知此乎?’”
《宋史·岳飞传》:“飞曰:‘吾虽不才,明见万里,岂不知此乎?’”
《晋书·王导传》:“导曰:‘吾虽不才,明见万里,岂不知此乎?’”
《后汉书·班超传》:“超知其意,乃曰:‘明见万里之外,此人之谓也。’”
老先生台论,可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