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55:0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37:15
“残章断简”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残缺的章句和断裂的简札”,引申义是指零散的、残缺不全的文献或资料。通常用来形容某些事情的片段或不完整的状态,强调内容的不足和缺失。
成语“残章断简”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在《左传》中,有“残章”这个词,而“断简”则是形容文字的残缺。这个成语体现了古代文人对古籍的珍视和对完整知识的向往,反映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断代。
“残章断简”常用于文学作品、历史研究以及日常对话中。例如,在讨论古代文献的保存状态时,可以用“残章断简”来形容某些文献的缺失。在演讲中,提到某一历史**时,如果只有零散的资料,也可以用此成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书籍和文献的保存受到重视,“残章断简”这个成语反映了对文化遗产的珍视。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传播和数字化,虽然文献的保存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对完整知识的追求依然存在。
“残章断简”给人一种遗憾和不完美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历史的遗失、文化的断裂。它提醒我们珍惜现有的文化遗产,并努力去填补知识的空白。
在我的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一些关于古代文化的资料,只能借助“残章断简”来了解当时的情况。这让我意识到,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多么重要,也促使我更积极地去研究历史。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残章断简”:
历史如烟散落天涯,
残章断简诉无涯。
往事如风难再寻,
唯留片影在心家。
在英语中,可以用“fragmentary”或“incomplete”来表达与“残章断简”相似的意思,但这些词语通常更侧重于描述事物的状态,而“残章断简”则带有文化和历史的深层含义,强调对完整性的渴望。
通过对“残章断简”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在语言学中,掌握成语不仅能丰富表达,还能加深对文化的理解,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沟通。
秦汉晋唐以降金石刻,歌诗赋咏,残章断简,靡有遗者。
《清史稿·艺文志》:“古籍流传,或因兵燹,或因水火,多成残章断简。”
《梦溪笔谈·艺文》:“古书多残章断简,非博学之士,难以辨识。”
《宋史·艺文志》:“历代遗书,多有残章断简,学者宜加甄别。”
《文心雕龙·练字》:“是以临文用字,必慎所择,或因残章断简,或缘讹传讹。”
《旧唐书·经籍志》:“古者简策繁重,以竹木为之,故有残章断简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