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12:3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52:03
成语“保残守缺”的字面意思是保留残存的部分,守护缺失的部分。它通常用来形容对现有事物的保留和维护,而不是追求更高的目标或全面的完善。其基本含义是强调对已有事物的珍惜与保护,尤其是在资源有限或者形势不佳的情况下。
“保残守缺”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该文描述了光武帝刘秀在建立汉朝时,面对混乱局面,采取了稳妥的策略,致力于维护残存的国家力量与资源。这一成语蕴含着历史背景下的稳健与保守精神。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对自然与历史的保护,体现了“保残守缺”的理念。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环境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这一成语的适用性愈加突出。面对全球化带来的冲击,强调保留本土文化与传统的呼声日益高涨。
“保残守缺”给人的情感反应是珍惜与守护,常常联想到对传统、对历史的尊重。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这一成语提醒人们反思与审视自己拥有的东西,珍惜身边的资源。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与一次社区文化活动,活动的主题是“保护传统”,我深刻体会到“保残守缺”的重要性。在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时,许多传统技艺与文化正在消失,活动促使我意识到我们有责任去珍惜与保护这些遗产。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岁月如流,风吹过旧墙,
保残守缺,心中常念乡。
遗韵犹存,承古而新,
愿留片影,传承不息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to preserve the old while embracing the new”,强调在保持传统的同时接受现代变化。这种思想在很多文化中都有共鸣,反映了人类对文化传承的普遍关注。
通过对“保残守缺”的学*,我认识到它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阐述保护与珍惜的主题时。它不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智慧,提醒我们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对已有事物的珍视与尊重。这成语在我日常交流和写作中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信口说而背传记,是末师而非往古……犹欲保残守缺,挟恐见破之私意,而无从善服义之公心,或怀妒嫉,不考情实,雷同相从,随声是非,抑此三学。
《明史·文苑传三·王慎中》:“慎中为文,初主秦、汉,谓东京下无可取。已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顺之初不服,久亦变而从之。壮年废弃,益肆力古文,演迤详赡,卓然成家,与顺之齐名,天下称之曰‘王、唐’,又曰‘晋江、毗陵’。家居,问业者踵至。年五十一而终。李攀龙、王世贞后起,力排之,卒不能掩。攀龙,慎中提学山东时所赏拔者也。”
《宋史·儒林传五·胡安国》:“安国强学力行,以圣人为标的,志于康济时艰,见中原沦没,遗黎涂炭,常若痛切于其身。虽数以罪去,其爱君忧国之心远而弥笃,每有君命,即置家事不问。然风度凝远,萧然尘表,视天下万物无一足以婴其心。自登第迄谢事,四十年在官,实历不及六载。朱震被召,问出处之宜,安国曰:‘子发学《易》二十年,此事当素定矣。世间惟讲学论政,不可不切切询究,至于行己大致,去就语默之几,如人饮食,其饥饱寒温,必自斟酌,不可决诸人,亦非人所能决也。’遂进《易传》义理王道之书,高宗读而嘉之。赵鼎尝荐诸朝,不报。及再相,上谕之曰:‘闻卿大名,渴于相见,何久不闻至论?’对曰:‘臣素守朴学,不善进取,性又迂疏,决不能副圣意。’固辞,不许。”
《旧唐书·音乐志》:“保残守缺,讹舛相沿,莫知其非。”
《后汉书·郑玄传》:“玄少为乡啬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四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吾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及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余人俱被禁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遂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玄乃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初,中兴之后,范升、陈元、李育、贾逵之徒争论古今学,后马融答北地太守刘瑰及玄答何休,义据通深,由是古学遂明。”
《汉书·刘歆传》:“信古而阙疑,保残守缺,不作无益之论。”
两汉而下,维多~之人,六经所传,未有继往开来之哲。